求人的江湖,你怎么退出?
亲朋好友之间,你来我往,相互帮忙,遇到困难打声招呼,请其援助,觉得知己仗义,理所当然。
若是要求的人与自己素无来往,不过是点头之交,或是素不相识,需由他人介绍引荐,方得一晤,就要饱尝求人的滋味。
首先以什么方式向要求的人表示恭敬,得好好盘算。若是请一场客,于觥筹交错,酒兴湍飞之际,由在座的朋友或自己直接提出请托之事,倒还好办,只需把酒席办得尽量丰盛一些,把话说得恳切一些即可。
再说,于宴席之上,你是主,他是客,说起话来就比较从容。
若是需携礼登门,就要得事先考虑带什么见面礼才算恰当,是直接呈上红包,还是投其所好,送些讨其欢心的礼品?若送礼品,又该送啥?对方是嗜烟酒,还是爱书画?是喜穿戴,还是好吃喝?得事先打听清楚。
决定了送什么之后,又要权衡礼物的价值,礼轻了,怕人怪,礼重了,又怕初次见面,人家未必肯收。
再说也得与自己请托之事价值相当,若只是为了上学的孩子换个好班之类的小事,居然送给校长一台背投的彩电,不但花了冤枉钱,还会被对方笑作傻瓜或疑为别有所图。
若是为了调动、就业、提拔之类的大事,只是送给人家两瓶酒(贮存了一个世纪的“拿破仑”除外),恐怕要求的人还没见着,就被他的老婆或孩子下了逐客令。
当然,也可以啥礼都不带,赤手空拳找上门去,以“事成之后,必有重谢”的承诺,作为见面礼。但这种口头的表示,不仅让人家怀疑,自己心里也不踏实。
送什么礼,送价值多少人民币的礼确定之后,便是约定见面的时间地点。
办公室不便送礼,也不便说话,故觐见的地点多在被求者的家里。
登门求见之际,人家未说请坐,不可贸然落臀:人家没有敬茶,也不可说自己口渴。
因为一个求人的人,不管他有多大能奈,他在被求者面前,都要自认低人一等。
你要说的话虽然已经提前打好了腹稿,但现场发挥时还得见机行事,开门见山,直来直去,未免唐突,绕来绕去,过于委婉,也可能令听者发烦。
如果被求的人刚挨过夫人的训,或刚挨过上司的骂,说话时更要小心。
向对方来一番奉承,送几顶高帽,自不可免:为自己道几句难处,叹几声困境,更有必要。
即使合适的礼物可以讨对方欢心,还需动人的话语来引动他的同情心,欢心加上同情心,才可能烘出一颗帮忙的热心。
至于遇到什么样的人,只能碰运气,有的人态度傲慢,架子奇大:有的人平易近人,和气可亲;有的人爱说大话,你一提出请求,他就把胸脯拍得嘭嘭响:有的人爱故弄玄虚,明明他一个电话或一张字条就可搞掂的事,他却说这事如何难办……
遇到第一种人,你不可灰心丧心,更不可流露出受屈辱的感觉:遇到第二种人,你也不可忘乎所以,和对方称兄道弟:遇到第三种人,你不可高兴得太早,也许他只乐于收你的礼物,而不愿为你办事:遇到第四种人,你就要考虑考虑,你的礼是否送得太轻。
见了被求的人,说了请求的话,这才是一场戏的开头,而这开头,也因他对你的承诺而有了一个悬念,甚至是强烈的悬念。
若请托的事情不大,你也许可以耐心等待结果,若是事关饭碗或前程的大事,你恐怕吃饭睡觉,都会惦着那被求的人。
寝食难安,魂绕梦萦之际,你很想打个电话探听一下消息,但又怕引起对方的厌烦,而不打电话,你又可能对着一盘美味而觉得无味,躺在舒适的席梦思床上而难于“梦思”。
后来你终于忍不住打了电话或再次登门,但对方的回答却是让你“再等一等”或说是“这事有点麻烦”,这一下,单本剧又成了连续剧,你开始被更加强烈的悬念所攫引,并且考虑是否要再送礼物以加重筹码,或是要不要筹措礼金,另请高明。
你深知“好事多磨”的道理,而那些不知求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才把事办成的先例,会让你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为你增强遭遇挫折时的承受力,并为你树立“功到自然成”的信心。
终于有一天,你求人的事让被求的人给办成了,于是你雀跃欢呼,甚至喜极而泣,之后是摆酒设宴,庆贺成功,但最紧要的还是要向被求的人表示你的谢忱。
是请客还是再送什么礼物,你可以酌情而定,但感谢的话需说得越动听越好,古有“千思万谢”一词,说明受恩的人在向他的恩人表达自己的感戴之情时,一堆美好的言辞非常重要。
若被求的人解决的是你一时的困难,酬谢过后你也许可以认为人情账已经结清。若人家为你解决了关系你一生的大事,你就要一辈子承人家的恩情。如果被求者不是施恩图报之人,以后不会再将旧事提起,你也不必一直挂怀。
但被求的人以有恩于你自居,无论人前背后,一想起你就要说?当初要不是我,他小子哪有今天”之类的话,你在他面前可就永远只是一个接受过施舍的人。
你日后也可能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但见了他老人家的面,你永远要像当初求他时一样恭恭敬敬,否则他就要骂你“忘恩负义”。
当此之时,你心底很可能冒出一种双重的厌恨之念,既厌恨那个以恩人自居的人,也厌恨自己为何不自立自强,靠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下,赢得一个美好的前程?!
求人的江湖,你怎么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