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发挥你的本来优势
我们的文化决定了我们为了生活不得已要做一名外向者。我们压抑了我们的心路,停下了向中心探索的脚步。如此我们迷失了自我的中心,又不得不再去寻回来。
--阿奈·尼恩
啃了一个礼拜终于把这本《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啃完了,又拖了很久才整理完笔记(仅限于对自己有认知的部分)。
不同于在市面上看到的其它的教内向者如何学会像外向者那样的侃侃而谈的书籍,这本书依靠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了内向性格的形成,哪些反应是内向性格的,内向性格天生自带的竞争优势有哪些?
首先,作者澄清了一些常见认知的误区。
比如内向者的比例比我们实际认为的要多,大约有1/3-1/2的人群是内向者。同时,内向≠害羞,只是相对于外向者而言,对外的应激反应不一样。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学》中提到,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
可是,哪怕是在现在,大多数人一提到内向性格,都觉得是不善言辞,没有外向者受欢迎。这股风潮其实从美国1920年代开始就盛行,比起内在的美德,人们更关注外在的吸引力。直到现在,我们也总认为变得外向些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成功,还会让我们出类拔萃,彷佛外向性格就和领导者划上了等号。
为此,作者特地去哈佛商学院进行了调研。先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发现校园里的学生都很耀眼,谈吐的方式,走路的节奏等。在作者提到采访目的时,甚至有学生告诉她,“这里很难找到一个内向者,祝你好运。”虽然作者后来找到一个与这种崇尚外向的文化格格不入的陈唐,但是发现他在这样的环境和各种上课的讨论方式中深受其扰。
但是,与哈佛商学院所推崇的音量领导力模型相反,作者举出了三个经理管理大师的研究结果打破了只有外向才能领导的迷思。
彼得·格鲁克:“半个世纪里,在我所遇到或者共事过的最高效的领导者中,有的喜欢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而其他人则极爱交际。他们有的做事果断而冲动,有的则审时度势,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作一个决定……”
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讲述了达尔文·史密斯的故事,然后把史密斯平和的领导方式纳入了研究,同时归结到一个问题上:究竟什么样的特质能让一个企业在竞争中一枝独秀?他选择了11家优秀的企业作为深入研究的象。最初,他忽略了领导角度的问题,因为他想避免简单化的回答。但当他分析这些最优秀的公司有什么共同点时,那些杰出的总裁就跳了出来。每一家公司都是由处事低调的达尔文·史密斯那样的绅士所领导的。与这些领导者一起工作的员工形容他们的词语有:从容,谦逊,绅士,矜持,腼腆,亲切,温和,自谦,低调......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花了大量时间来咨询哪些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和军事领导人,证实了外向性与领导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一假设并不完全成立,内向型领导者则对那些积极的员工更有效。
同时,在探讨内向者的优势时,作者通过大量实验和数据提出来了在创造力不竭的人当中,你会找到很多内向者。因为内向者喜欢独立工作,而孤独是创新的催化剂。
珍妮·法拉尔和莱奥妮·克龙堡在《领导力发展的资优与才干》中所写:
虽然外向者通常会在公共领域获得领导权,但内向者则会在理论和美学领域获得话语权。那些出色的内向型领导者,比如查尔斯·达尔文、玛丽·居里、帕特里克·怀特以及亚瑟·博伊德,都曾在思想界开拓了新的领域或者重塑了已有的知识架构,他们生命中很长的一段岁月都是在孤独中度过的。因而,领导力并不只诞生于社交情境下,同样会产生于更多的孤独情境中,比如在艺术中发展新技术、创造新哲学、撰写深刻的书籍以及在科学领域有所突破。
接下来,作者就花了大量篇幅来研究内向性格的生理特性。
最著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根和他的研究团队在1989年开始所进行的一个实验,招揽了500名4个月大的婴儿,在45分钟内, 通过一些精心挑选的对于婴儿来说的“新鲜事”,比如听录音和气球爆炸的声音,看彩色的手机在眼前晃动,闻酒精棉签的问道。婴儿们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不尽相同,有20%的婴儿回嚎啕大哭同时蹬双腿挥舞手臂,卡根称之为“高度应激群体”。当这些婴儿长到2岁、4岁、7岁和11岁的时候,很多人回来接受对于陌生人和新鲜事物刺激的后续实验,发现那20%的高度应激群体最有可能发展为严肃、谨慎性格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认为的内向性格的人。
卡根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出了观察孩子们在陌生情境下的行为反应,还测量了孩子们的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等。这些都由大脑内一个重要的器官所控制,就是杏仁核,有时也会被称作“情绪脑”。杏仁核天生就异常兴奋的婴儿长大后遇到陌生人更容易发生警惕情绪,所以,高度应激性是内向性格的一个生物学基础。
但是,高度应激性并没有完全就决定了我们的性格。很多高度应激的青少年也会存在一定的弹性,拥有自由意志。这种调节其实是我们的大脑皮层尤其是人类的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杏仁核的活动。这也是我自己的真实感受,在面对陌生的环境依然可以谈吐自如,虽然某一瞬间会害怕(杏仁核兴奋),但是额叶皮层的作用抑制了杏仁核的活动,让我不再慌乱。
一旦我们意识到内向和外向可以理解为某种对于刺激程度的偏好,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身性格的环境,将生活组织成人格心理学家所定义的“最佳唤起水平(optimal levels of arousal)”的状态。
通过书里的实验的学习,通过观察,我发现我家26个月的宝宝是属于高度应激群体。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的是学习了如何对待高度应激宝宝(可以供其他家长参考):
投资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确实会让情况变得不同,父母不要把孩子们当成在逆境中易碎的瓷娃娃,而应该把他们视为可塑之才。高度应激儿童最理想的父母类型是可以读懂孩子的暗示并且尊重孩子的个性;给孩子的要求是温和而坚定的,绝对不会给孩子下苛刻或是敌对的要求;鼓励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不苛刻,不忽视,也不会出尔反尔。
让我们再回到内向和外向的世界。
和快速反应的外向者不一样,内向者在行动前会思索一番,把获得的信息完全消化,即使在任务上花费的时间更久一些,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而且完成得更精确。
正如完美的内向者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并不能说我有多聪明,只是我考虑问题的时间更久一些。”
同时,根据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的心流(flow)理论,如果你是一名内向者,那就用你的天赋来发现你的心流吧。内向者可以有很好的毅力,有解决复杂问题的顽强,还有敏锐的目光。事实上你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充分运用你自身的优势,当你专注于某个你所在意的项目时,你会发现,其实你的能量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