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教育技术的几大历史误区
在当今社会,我们追求技术是没错的,我们要用技术解决语言学的问题,解决教育的问题,这是没错的。而且技术确实具备这种潜力。但是为什么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和金钱,技术却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于教育技术,连续四年被评选为美国最有公众影响力的前10名教育学者之一赵勇教授,为我们总结出了教育技术的五大历史错误。快跟小蔚一起去看看吧~
赵勇——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基金会杰出教授关系误区
什么叫做错误的关系?即教师与机器的关系,就是人机关系,我们没弄清楚,早期在教育技术领域,存在教育替代论,就是我们想用一个技术替代教师。现在这种思潮还在继续往前走。
不但有机器替代人的问题,还有机器替代机器的问题,比如不同媒介的相互替代。我们现在有了电子书,家里还要不要纸质版的书?电视出现是不是必然应该取代收音机?这个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应用误区
技术是拿来创造的,还是拿来消费的?教育心理学有个概念,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生自我内在创造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建构心理学。记下来的东西很多会忘,学生必须要自己重新构建,但是我们有没有给学生构建的机会?
现在大部分是传播性的技术,有很多教育基础软件,或者语言教育软件,纯粹是传播式的,就是我们有一个电子版的,或者是可控制的视频。不是学生创造语言,也不是学生应用语言,而是学生在消费语言。
目标误区
目标与目标冲突的问题。传统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很多人认为宏观目标应该是提高考试分数。未来这个目标是不是要变化?
实际上,信息技术被我们传统的教育目标限制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大纲、考试,限制了新技术可能发挥的作用,这是一种错误的关系。新技术出来后,应该重新定义教育,或者语言学习的目标。要从语言能力转化成教育能力和教育目标。
假设误区
错误的假设,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是纯粹教语言,还是培养我们在虚拟世界里生存的能力?
进入21世纪,我们随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现在虚拟世界很大,我们的孩子可能有一半时间在里面,但是他们懂不懂如何在虚拟世界生活呢?不懂。
我们还没有学会怎么在虚拟世界生活,我们更没学会如何在虚拟世界学习,我们要帮助学生的不仅仅是在虚拟世界学现实的语言,而且还包括通过虚拟世界生活,学习虚拟世界的语言。
实施误区
就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传统基础教育实施的时候,往往是政府往下推行的,不是教师自发要用的。
很多老师说,新的技术,例如电子白板,基本上只有上示范课的时候才用,他没有真正使之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如果要融入到教学,你必须自己不断思考,重新思考这门课的走向。
赵勇教授提出任何的技术,任何的媒介,甚至把人也看成一种技术,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每一种技术,每一个媒介,每一个设计一定有它的目的,它适用于某一种功能,而不是所有的功能。我们要分析到每一种可能使用的媒介,它的特质、功能、优势和劣势。
在智能机器时代,教育向何处去?人工智能把人变为更好的机器,这是不可能的。人工智能应该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好的机器。
教育技术,重点不在于技术,在于教育。技术要为我所用。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是从教育、教学,我们自身的功能出发,改变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