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2024-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清影_c98c

今天看杨澜的《一问一世界》。这本书中写道她曾在哥伦比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选修一门《社会学》。

在上这门课时杨澜每天上课都准时到,作业按时完成,老师嘱咐看的参考书都看了,论文也写得还不错,可是到期末她发现所有的课程里面唯有这门课得了一个B,其他功课都是A或A-。

怎么会得一个B呢?于是,杨澜就去找社会学的教授理论,问老师是不是搞错了?老师翻看了一下她的记录说:“的确你的作业都交了,完成得也不错,但是我要给你一个惩罚,因为你上课从来不问问题,这就说明你上课的参与度不高。”当然后来在杨澜的据理力争下,申辩说因为刚来美国不久,有时组织语言的速度稍慢,往往刚想说就被其他同学抢了先,等等。老师看来是动了心,最终给了她一个B+。

看了杨澜写的这件事,我忽然想起女儿寒假回来和我聊天中曾说起过她一门课,她的平时作业都是A+,这门课结业不需要考试,考试是用大作业代替,而她这门课的大作业也是A+,最后她这门课的成绩老师竟然给的是B。她说她想不通老师是怎么给的成绩,但她这个想不通也只是埋到了肚子里,而她向我讲述这件事时,我也只是表示了遗憾,并未建议她向老师问清楚。

此时,看到杨澜的经历,我觉得我和女儿的做法都错了。女儿应该向老师问清楚的,我不想说老师有什么问题,也许就像杨澜的老师一样,可能觉得女儿平时和老师沟通不够,集体参与度太低或是其他什么问题?如果存在这些问题,我们知道了,也好正视其中以便更好的改进,总比把疑惑埋在心里要好。

我和女儿的这种状态可能就像杨澜说的,我们国人所受的训练大多数都是回答问题,很少有怎么提出问题的训练。面对上位者既使心里有疑惑,大多数也是把这种疑惑装在了肚子里。

都说近二十年是社会发展最快的时候,权威已经在年轻人面前逐渐消失,人们开始理直气壮的做自己。可是今天通过看杨澜这件小事,才发现人和人真的是有差距的。杨澜在哥伦比业留学应该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她就知道心中有疑惑就必须发问这样的道理。可我和女儿到现在还没有学会这个道理,尤其是在上位者面前会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温良谦㳟的模样。看来有必要在暑假时要和女儿就这个问题探讨一下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