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零基础脑图初级班作业工具癖

【脑图系列】干货13:开启非虚构写作之路

2017-05-25  本文已影响212人  一本万利

本文内容摘自简书大课堂《好中文的样子第16讲》,感谢王佩老师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值得去纪念,很多事值得去记录,如何开启非虚构写作,创作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作品呢?

非虚构写作源起于新闻写作,以新闻的时效性而言,将大部分作者排除在外了,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曾经新兴过报告文学的文体,这种文体在后期发展上,逐步失真,报告比例越来越少,充斥着主观的抒情与议论,偏离了忠于事实的轨道。

美国作家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轰动了中国文坛,何伟以他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熟悉生活的另一面。《江城》记录了何伟在小城涪陵两年教书见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察觉出中国人与西方文化冲突----觉醒的个体与模糊的群体之间日益分明的冲突,这些思考,并没有上升到一个纯理论,而是通过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场景描写,比如村官选举、晒麦子等故事,让读者自己咀嚼回味。

何伟的妻子张彤禾,曾任《华尔街日报》记者,她是一位美籍华裔,她顺利地融入到东莞女工当中,与女性农民工同吃同住,近距离观察她们的工作、生活、思想。从她的观察视角,全方位展示了打工女孩生活经历的转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社会交往以及情感,这种立体化的观察,突破了传统对农民工的偏见,回归本真,也更具现实意义。全书以第二人称撰写,从东莞女工不关注“你叫什么”,反而关注“你是哪里人?你赚多少钱?”出发,引出女孩们没有朋友、隐私的特殊生存背景。

优秀作品,特殊视角,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写作之窗,新手学习非虚构写作,最值得推荐的书《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作者马克·克雷默是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总监,作者温迪·考尔是驻西雅图的自由职业作家和编辑。他们身兼作家、编辑、评委三重身经历,有效地扩展了本书内容的深度。

非虚构写作要按照新闻的“真实性”要求进行创作,作者必须在一线进行采访和调查,作品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的阶段性记录,并不是简单信息的传递,而是让读者阅读之后,能够带来深刻思考和启发性的灵感。

价值一:在这种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品中,非虚构写作的价值是指向内心,增进对复杂人性和人格力量的反思。

价值二:写作对象、写作故事放到一个大背景中去描述,还原出真实,通过对复杂社会的考察,促进读者对社会现实的理解。

价值三:一份真实的作品,可以成为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一个记录。

因此,作品本身,不需要大而全,往往是描述个体的命运,而不是对共性的探讨和研读。因此,作者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能力:

第一项能力:如何采访

采访的英文由两个单词inter+view组成,表示需要相互观察、内省,受访者的表现和采访者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采访者首先要舞自己的位置,呈现出专业报道者的状态,倾听受访者的故事、心声。

在采访工具的选择上,更倾向于纸和笔,这会有利于采访者思考,如果是饭局,则使用64K小本子,平常可以使用采访本,左边记录事实,右边记录感想和查证的资料。

往往一本书的出品,背后会有1万页的笔记、素材、资料进行支撑。

第二项能力:如何报道

报道是一个高强度工作,经历大量的采访、观察、体验等,一定要清楚,自己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写给谁看的,代替读者探索真相,这样作品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需要作者怀有一颗叛逆的心,而不是服从于受访者的意愿。

通过整合笔记与资料,认真思考作品的主题,充分发掘人物的复杂性,从各个层面立体化地展示真实,而不是简单地呈现受访者的一面之辞。

最后是对作品的反复打磨,达到8-12遍之多,如果能获得一位好编辑的帮助,则能事半功倍。

第三项能力:抽象的阶梯

一部作品,最难的是开头和结尾,如何让读者在结尾处感到意犹未尽呢?作者往往会在一个故事之后,配上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这正是写作中最大的忌讳:悬浮于抽象与具体之间。

如何跨越抽象的阶梯呢?必须描述具体的事例,再拔高到抽象立意中,才会令读者有丝丝入扣、余音袅袅的感觉。

值得强调的是,任何时候,都要恪守创作伦理的五项原则:真实性、不能有合成人物、保护当事人、标明信息来源、不能先入为主。


好中文课程笔记:《非虚构写作》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篇:【脑图系列】干货12:成全懒人的三秒钟整理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