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一个乱世从军的人
曾国藩的事业基础,是由乡团编练成为一种军队,叫做“湘军”,正是这样的军队打败太平天国军,攻下天京。成就了一番事业!
最初招募乡勇的却不是曾国藩,主要是江忠源、罗泽南、王鑫等三人。是曾国藩把这只军队打造成有组织,有训练,有主义的军队。
第一,在素质上。曾国藩选择士兵,立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不要游卒滑弁,是选择:“乡民壮健朴实者,练一人收一人之益,练一日有一日之效。”“无取浮华之辈,而求土作之类。”这些士兵都是乡间的农民,保存了我国乡民固有的城实和勇敢,未曾沾染军营浮华的习气,所以比较容易训练。
第二,在编制上。乡勇原是民间自卫的武力,是务正业的农民,团结起来抵抗不务正业的游民土匪,所以没有什么编制。曾国藩出来办团练,开始颁订营制,以三百六十人为营,后添为五百人。营分四哨,哨分八队。每营长夫一百八十名。水师每营三百八十八人。这比清军绿营“莫知营制”,自然好得多了。
第三,在训练上。曾国藩模仿戚继束伍成法,逐日操练,阵法技击,无不演习。至少要操练两个月。建立了淘汰机制,凡体弱者、艺低者、油滑者都陆续被淘汰。最重要的还有精神训练。曾国藩说“恐民心一去,不可挽回,誓欲炼成一旅,秋毫无犯,以挽民心而塞民口,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
第四,在精神上。曾国藩选择营官是非常慎重的。他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缺其一,则万不可以带勇。带勇须智深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在队伍里倡导“忠义血性”的精神。
第五,在粮饷上。只有精神还不够,物质的条件,曾国藩也特别顾虑周到的。刚开始办团练的时候就规定口粮:操演一日给予一钱;出征本省土匪,每日一钱四分;征外省粤匪,每日一钱五分。队长哨长以此而加。养伤银上等三十,中等二十,下等十两。阵亡抚恤银六十两,比绿营的钱多一倍。后来又有所增加,乡勇生活不成问题。
第六,在团结上。曾国藩说:“乡勇住处有二:一则性质尚训,可以理喻情感;一则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湘军,每一营内都是同县人,合起来又都是湖南人,他们“呼朋引类”。有同乡、同里、同族的关系,所以能“齐心相顾”。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真有“人怀忠愤,如报私仇,千磨百折,有进无休”的气概,因而“尽复名城”了。
那是的官军 ,不但没有精神,没有主义,就连组织训练也没有,军纪更不用说了。“东调一百,西拨五十,将与将不和,卒与卒不习,胜则相忌,败不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