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日记》《良心文学》会员专题

评沈阿温之《那年,那月,那人》

2021-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三三不惑

【九洲芳文】

沈阿温的这篇文章《那年,那月,那人》放在我这里已经很久了,确切地说是我忘记了,今天才想起来。

去年年末的时候沈阿温同学把这篇文章给了我,当时她正在用这篇文章参加征文赛,我说征文赛进行中的文章不能评,她说可以最后给她,因为当时一下子收了几篇文章。我说那就最后给你评吧。然而当那几位同学的文章都评完之后,我又回头关注此征文赛,征文结果还没有出来。于是又接着来评新的文章了,不料此事竟然因此就耽搁了下来,直到最近又收评论文章的时候才想起来,真是有点抱歉。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先说一下题目“那年,那月,那人”,征文赛的题目可以这样写,因为目的是给出一个宽泛的范围,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但是文章的题目这样写就不好。文章的题目应该新颖、夺目,能对文章画龙点睛或者引起悬念,所以这个题目太不聚焦,需要修改。

在文章的开始就出现矛盾的写法,具体表现在“新年的欢愉还未曾褪去”和“拜着早年”,“未曾褪去”是说年快过完,可能还有最后的一点小尾巴。而“拜早年”的时间却是新年还未到时候。大年三十晚上零点一过的拜年用“拜早年”来形容就不恰当了,二者在时间的形容上出现了相悖之处,所以这里需要修改。

写作的内容应该是一脉相承,如果出现矛盾,就会产生很大的阅读障碍。反之如果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好的配搭,就会让人喜欢读,甚至会忍不住再回头读第二遍,第三遍。

因为第一句用了“未曾”,所以第二句“大街小巷中充满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应该改为“大街小巷中依然充满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样才配套。

“全然少了几分平日的冷冽”也是有着矛盾的病句,“全然”是全部的意思,“几分”是局部的意思,二者无法放在一起使用。

“新的班主任的到来”改成“新班主任的到来”更加恰当一些。

“高一年纪”应该是“高一年级”。

此处有两个“正想着”,有些啰嗦,去掉一个就好,从行文来看,第二个去掉比较恰当。

“看这名字应该是个男人吧”前面应该加上新到班主任的名字,以及是在哪里看到的,否则接下来这一句就会比较突兀。

“喝呀”这个感叹词使用不当,需要修改,容易引发误会。

接下来这段的描写中同样存在描写矛盾的地方前面形容新来的老师“看他走那两步路子,却是血气方刚,硬朗的很”,后面讲到老师走路却是“慢慢悠悠的走了进来”,“慢悠悠的”没有体现出“血气方刚”和“硬朗的很”,且“的”应该为“地”,所以这里也需要修改。另外“走两步路子”中的“子”应该去掉。

“眼镜儿下藏这一双大大的眼睛”中的“这”应该是“着”。

“哦对,忘记了讲。这个老师姓赵”中的句号应该是逗号,因为前面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哦对,忘记了讲”这句完全可以去掉,一点也不违和。

“长的像和尚”应该是“长得像和尚”。

“第一个照面”的形容不恰当,赵老师第一天到班里的时候就是“第一个照面”了。

“绰号”无需加引号。

“在那儿”描述的地方不够清晰,应该用某地代替,比如说“教室里”。

出现了两个“杀鸡儆猴”,这个词一般用得少,一个会出现好的效果,连用两个就会使效果打折扣。建议第一个去掉,改为“第一个挨打的人”,第二句原来是“那我不得杀鸡儆猴了?”表达上不清晰,可以改为陈述句“那我不得不杀鸡儆猴了”。

“泪腺就像被针扎一样”这句还可以再考虑。

“那同桌”和“那手上”和“那桌上”中的“那”都可以去掉。

“也本身”改为“本身也”

“有会看几分眼色”改为“又会看几分眼色”。

“难平的”表达不清晰,需要修改。

“每个代课老师对他的评论绝对是好评”可以改为“每个代课老师对他的评论都是好评”,“绝对是”有点猜测的意思,“都是”是确定的说法。这句也可再简单些,改为“每个代课老师对他都是好评”。

“不再总是联系了”不太清晰,可以改为“不经常联系了”。

序号之后用“那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不太恰当,序号表示一个新的开始,“那”宜用老师的名字或者“赵老师”来代替。

“那就祝好吧,祝我们都好”这句子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过于简单,简单和简洁不一样,简洁是说的很扼要,但是清晰而且有味道,简单就是简单,味道不足,尤其用在结尾,就显得非常仓促。结尾应该有力漂亮,最好可以余味悠长。第二个问题是文章一直以苏嫣然第三人称视角在写,那么这个“祝好”也只能是苏嫣然发出来的,所以结尾最起码要加上“苏嫣然这样想”才算完整。

说完了行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之后,我们再来从整体上看一下。本文的中心其实是要记载一位好老师,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却给苏嫣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对老师的形像塑造上,并不成功。

试分析如下:

文中详细地记录了一件事,就是苏嫣然因为被锁在宿舍楼没有上早自习而被老师打的事。这件事对赵老师的形像其实没有加分。因为体罚学生这明显是不太恰当的教育方法,尤其作者写是发生在前年,更加不恰当。如果是十几二十年前,还可以理解。

当然这样的写法也并非不可以,前面先“抑”下来,让读者和苏嫣然一起对赵老师产生一个不好的印象,减分到很低,后面却“扬”起来。后面如果“扬”得好,“扬”得巧妙,先抑后扬的手法反而更加能让赵老师美好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为其加分。

但是读到后来,老师好的方面大概只有两点,一是“政治课均分赶超实验班十几分”,二是“代课老师对他的评价都是好的”,也只有两句话一下略过,未能扭转老师前面留下的不好印象。

之后还有一个减分项,老师和他们待了一年之后走了,原因“按老赵的说法是他们不争气,所以就走了”,如果不是这个原因还好一些,有了这样的描述让人会觉得这老师不仅没有迎难而上,好像反而有些临阵脱逃的感觉。形象越发不佳了。

所以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可以说笔墨不足,要想让这个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在他的正面形象上进行细致的描写,用感人的事件塑造出来,比如任劳任怨爱心付出等等的上面,进行生动有力地勾勒。

综上所述,本篇文章在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主要事件需要再加以选择,根据表达中心进行选择,并详略得当地铺陈出来。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建议,仅供作者参考。

【九洲芳文三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