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红楼梦》之贾宝玉

2020-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易恒40

        红楼梦人物众多,贾宝玉最为独特。是贾府中唯一一个“成为他自己”的人。其它人多多少少为名为利,为色为欲,总是机关算尽,忙忙碌碌,到头来却只是一场空。所有人都为自己的职业忙碌,内心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价值观,说大点是为了贾府能繁荣昌盛,说小点是为了自己永世无忧,在那个人生职场上,人生都做着正确的事,人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只有贾宝玉是唯一一个没有人生明确目标的人,既不愿为官作宰,也不愿求名获利,浑浑噩噩,唯一愿望守住青春,姊姊妹妹永远厮守,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你死了,我去当和尚。”

贾府的人绝大多数是信奉名教的,为国为家,最不济也是为点小利,所以说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势利眼。就算求仙问道的,礼佛斋戒的,也是有力无心,做做样子而已。剩下的,上流一点的如熙凤、宝钗、探春一类的,讲求经世致用,渴求世俗的荣华富贵,中间一类的如王夫人、敬老爹一类的,也就是叫化子烤火,只顾往自己一边耙,剩下的更是偷鸡摸狗,一色的混世魔王。所以说贾府除了门前一对石狮子是干净,其余都是满府皆墨。

但是,贾府中唯一一个与众不同的是贾宝玉,别人都是生活别人的眼中,都是做着“你应该”做的事,唯有宝玉,尽管没有宏伟目标,却是活在自己心中,做着“我想要”的事。谁要是要求他“你应该”,他就与谁急眼,袭人劝他做点学问,他就与袭人急,宝钗劝他好好学习,他也立马翻脸,只有黛玉与他的价值观相近,甚合心意,情投意合。所以宝玉与黛玉的结合,用俗一点的说法是缘份,用现代一点的说法是人生观价值观相同。他们崇尚自然,反对名教!这是他们的人生哲学,持有这种人生哲学的人往往为世俗所不容,所以他们又是孤独的,特立独行的。这种孤独,最终的结局也逃不了世俗的“悲剧”,但是真正的孤独者,内心是满足的,他们自己不认为人生毫无意义,当然也不是世俗的“人生意义”,他们活在当下,一瞬即是永恒,这是一种境界。后人续写红楼梦的人,如果达不到这种人生境界的人,大抵是写不好他们的结局的,安排一个世俗化的无论是悲剧式结尾也好,喜剧式结尾也好,都是续写者的个人理解,是融洽不了宝玉内心的。

曹雪芹对中国的哲学是有深入研究的,贾府中名教是正统,但似乎最高领袖贾母是例外,贾母身上更多是无为无不为的老庄思想,而宝玉又很有佛根,曹雪芹的这种角色的安排也反映了他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庄思想排在名教之上,外来的佛教又是新生力量,代表未来的方向,至少是曹雪芹的价值取向。但是,宝玉又不仅仅是佛,他更进了一步,后世的尼采主要的哲学观点是打破一切思想牢笼,提出“上帝已死”,解放思想,提出“成为你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眼中,成为“你应该”式的好人,而要“成为你自己”,做“我想要”的自己。特立独行的宝玉,正是这种精神小孩。

明白了贾宝玉的人生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作者曹雪芹的人生观。毫无疑问,曹雪芹是一个极聪明的人,诗词书画,医学易学,经营方略无一不在红楼梦中显现,但是,为什以曹雪芹的才学,以及人脉资源,怎么会在四十多岁时“举家喝粥酒常赊”,可谓穷困潦倒,这不仅仅是时运不济,完全可能是甘愿如此。物质生活在他前半生已经过完了,后半生是追求他的精神生活。贾宝玉一生都是生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只喜欢做他自己爱做的事,从来不爱做别人让他做的事。所以曹雪芹愿意把他的后半生都来写他的回忆录。他对佛教有很深的研究,尽管他一直说去当和尚,但他又不屑于形式上的信佛念佛,真正的佛是“心中有佛”。曹雪芹早已看透世情,早就顿悟。不可能再入名教。有些续红楼梦的小说,说贾府衰败后,贾宝玉在薛宝钗的督促下再去考取功名,那是绝不可能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