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步曲”
五一长假归来,上了一节公开课,精心做了一节导学案,很多老师听课上课时竟然一点不紧张,遇到视频程序打不开,镇静的同时灵活地采用另一种措施完成,自己也不得不服人生的每一步都不多余。
一、“吴老师”的称呼成了我的名字
来海南两个月了,第一次上公开课,学校给了足够的适应期。听家长说,去年他们听说从河南调来一个老师,他们希望孩子能到教育大省的老师班里,本来调到这个学校,无论是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单位同事,还是物业管理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被认可,除了工作之外还是工作,这是我的爱好。
我翻阅了很多资料,既要做好从北到南的过渡,又要不适自己的风格,我选的道路每一步都要认真地走下去。五天长假我待在住处,反复思考课堂设计,从学情到知识,从适应到习惯,从知识到能力,更多的是思考怎样让学生学的容易,学有所获,获有所用。查阅了一些教育理论,希望教育家,优秀教育者的见解为我所用。这是我的希望,我走不出的困惑,也是我的痛苦根源。
一日骑车边走边思考问题,有人喊我“吴老师”,回头一看是家长,从此“吴老师”可能是我生活中最多的称呼,如何把这个“口+天”的“人”字做好,是我的目标。
二、课堂上展开精彩的对话
课堂是我的舞台,在台上,我忘了自我,忘了岁月,忘了苦痛,我是快乐的,我是兴奋的,我在用心灵与学生对话,用爱诠释“育人”的快乐。
当提问到一个对文化课目一点都不感兴趣的学生时,我问:“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哪一页?”
学生找到了。“这句话在课文哪一段?”我问。
学生又找到了。“这句话你会读哪个单词?”
学生诚实的摇了一下头。“老师说个短语你找一下行吗?”
学生又找到了,我让学生跟我读,记住这个短语即可。整个提问学生是配合的,我很高兴孩子的进步,哪怕一点点。尽管他们不是我的孩子,但我尊重关爱他们每个学生时,他们尽管学不会系统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思想在改变,这些即将成为他们未来生活的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便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对不同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不再是一个问题让每个学生必须答下来,鼓励学生“跳一跳”的能力提高。
这样在我的眼中没有好学生,也没有差学生;因材施教,我没有痛苦,没有抱怨,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引导你们长的优势发挥好,短的劣势慢慢变长,这是我现在的教书育人的境界。
三、课外我们在一起
课后,当我批改作业时,一个问题反复出错时,我拍一头说“我要死了”,天真的孩子问,“老师,你怎么了?”是啊,我怎么了,多么可爱的孩子,有些问题他们今天会出错,明天会出错,甚至一辈子都在出错,这便是“学生的差别”。尊重差别,静待花开,难免路上会有风风雨雨,在老师无法扭转乾坤的情况下,“放他一马”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方式呢”?学国学两年有余,明白”把一切留给时间来答”这句话的真谛。
另一个学生拿着错题过来了,递本子同时说“打不死的小强又回来了”,学生的幽默和执着让我感动,天真的,坚持的,细心的……各种性格的孩子聚在一起,我做为他们的老师,教育的同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这样会更好!
四、走出校门心在孩子身上
每一天迎着月光回住处时,脑海里那几个爱违纪的学生今天有变化了吗?那个学生校长提及的孩子今天第一次不再嬉皮笑脸了,那个女生已经把指甲油一点一点扣掉了,那个男生已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课本,中午值日不用我在跟着去督促了,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会担当,是啊,改变是每个人,每个学生的必走的道路,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从北到南,从青春到中年,从情绪写在脸上到外柔内刚的改变,我不是很聪明但我很勤奋,我不是名师但我用真爱谱写我人生的篇章,我不是最阳光的人但我身心却面向太阳,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年改变一点点,聚沙成塔,厚积薄发,心之向之,心之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