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了什么写作
打个比方,我要传达,“借钱不还是不好的”这个想法。
我们都会直接表达的“借钱不还是不好的。我们应该还钱。借钱不还是不对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诸如此类的。
可是“不还钱”这件事仍然存在着,那么作者只传达“借钱不还,是不好的”这句话就没有意义。并且我们都知道:“借钱不还是不对的,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
如此一来,像这样表达一点作用也没有,没有达到我想传递的思想。
如果换一种表达呢?比如:我不会还钱了!不还钱才是对的!只有白痴才还钱!我不还钱了!
听到这些句话的人可能会觉得,“你在说什么?!不还钱肯定是错误的啊!”从结果上看,说出这些话达,反而传递了我想达到目的,这些话更有意义。
如果有想传达的事情,也许就没必要按照原有的想法,那样去表达。我想反面教材也是必要的,所以才有“其不善者而改”这句话。
卡夫卡说过这些话,我十分欣赏:
我认为,只有应该去读那些会咬人的书。
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大海的斧子。
我们需要的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人感到犹如遭到一种不幸的书,这种不幸要能使我们非常痛苦,就像一个我们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人死了一样,就像我们被驱赶到大森林里一样,远离所有人一样,就像自杀一样。
我认为:好的作品应当是读完能带给反思的,能够让读者思考,我怎么做真的对吗?读完能让读者感到气愤,勃然大怒,并且骂这个作者,说:“我讨厌他笔下人物,我不会成为这样的人。”
坦白说,我很喜欢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第一次阅读不知廉耻的起了生理反应。读到结尾时发现我读得越是投入,对我的伤害越大。
第二次阅读我像阳痿一般,对小说的情节没有丝毫反应。第二次读到结尾,我对陈清扬很是痛恨,对她行为勃然大怒。这部小说勾起了我的情绪,让我情绪化,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因为这部小说,我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闹很僵,一个月没有说话。
我因为对陈清扬的愤怒感到庆幸,我讨厌这个人物感到庆幸。这说明我是清醒的,不是麻木不仁的读者。要是我的读者看完我的小说,感到一丝认同,那么这个读者就很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