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简书有个约会

这两天整理书库,又整理出一些感想

2021-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蔓

前两周把自己忙到虚脱,就是早上需要扶着什么东西才能从床上爬起来的那种,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还是把自己的时间排得太满了。

昨天终于在家休息了一整天,手帐上给自己写了个任务“休息、补觉”,所以难得在家做做事、看看书、躺躺平之后,下午终于恢复了点精力,开始整理起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建设”和“搬运”自己的书库,说的很高大上,其实就是用wolai软件建立书库,然后把之前存在印象笔记里的有关读书的资料做个搬运。

自从出去参加读书会,认识了不少书友以后,我发现很多书友都是有常年看书的习惯的。

从“看书资历”来说,我是真的不算深,但以“量”弥补。

今年参加了多个线上课程,入群做自我介绍,问到“你最自豪的一件事”的时候,我通常会写上一句“从不爱看书到一年看完83本书”。

相比起做手帐做了五百多天这一条,看书这件事对我来说确实是最自豪的。以2019年11月4日为分界线,从一年看不完1本书,到拼了命地一年之间无中断地看书,不仅是行动上的突破,也是改变我人生最重要的一项。

我在wolai里以年度整理我的读书列表,2020年从开头到最后,真的是不间断地在读书,一本看完接着下一本,有时还会同时看两本,有一下子花几天时间看完书的,也有每天看几页花了一两个月看完一本书的。

还记得其中有一天我把自己正在看的书落在了工作室里,当天看书时间不满,硬是拿了另一本书看完了“前言”才算自己当天阅读任务完成。

在整理书籍的时候,我给自己的读书列表设置了“总编号”“年度序号”“书名”“作者”“阅读日期”这几个项目,另外还增加了一项“书籍类别”。

我看书没什么特定的类别,看到名字标题有兴趣的,就会买回来看看,所以涉及的类别倒也不少,有心理学、沟通、效率、健康、文学、传记、媒体、经济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励志书。

还记得之前和小姐妹聊起读书这件事的时候,我劝她少看励志书,多看一些工具书。但是自己回头这么一整理,我发现自己看的励志书似乎也不占少数。

以前我对“励志书”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总觉的励志书都在“喂鸡汤”,“鸡汤”虽好,但也不能多喝。所以我自认为我会选择在看工具书看累的时候,看一些励志书进行调剂。

但现在想想,励志书和鸡汤书还是有差别的,纯鸡汤的书确实不宜多看,选择一些高质量的励志书看看也还是可以的,毕竟谁也不知道会因为看到哪一句话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之前有一个故事很触动我,最近重听樊登老师讲《逆商》这本书才想起来这个故事出自于这本书。

这个故事其实是《逆商》的作者本人的故事,他对于书上看到的“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这种说法心存疑惑,非常较真地给这些书的作者发邮件,询问他们“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但都石沉大海,没有收到回复。

后来作者遇到了一个心理学家,向他请教了这件事的真实性。心理学家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学会不去碰火炉子?”作者想了想回答“大概1秒就够了吧”,心理学家告诉他,一个人要学会不去碰火炉子,其实100毫秒就够了。

当然“碰火炉子”这样的行为因为涉及到自身的安全,为了避免危险,大脑一下子就能做出永久性的保护自己的反应,所以“不碰火炉子”这件事几乎不用“学”。

但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发生改变也仅仅就在那一瞬间,思维改变了,行为也就顺势改变了,甚至不需要太大的难度。

就像看书这件事。

我以前不爱看书,并不是不知道读书这件事不好,只是常年被“压榨”的学习经历,让我觉得太痛苦了,所以即使周围也有人劝我读书,我始终对这件事有排斥感,所以始终不肯去做这件事。

我曾经也尝试过在枕边放一本书,尝试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但几乎都失败了。

而这一次读书的习惯之所以能培养起来,是因为我想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有了需要,看书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地事情,开了个头,后面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如果要说从一本励志书上找到一句改变我的话,大约就是刘媛媛的《精准努力》里那一句——我从不怕苦,我怕自己死于一事无成。

这是我2019年看的第6本书,当时我对自己的状况非常的迷茫——辞掉了做了9年的教师工作,决心要自己创业,可将近半年过去了,不但没有起色,甚至还愈发的迷茫。

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从未想过会有什么改变,但看到书上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子就觉得“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么能让自己一事无成的老去呢?”

也是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做手帐管理自己的时间,慢慢地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以前对于励志书有些偏见,现在想想只要是好书,有何必管它是什么类别呢?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会在哪一本书里,遇见改变自己的那句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