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

日读词:可与谁人共听萧

2018-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向之
日读词:可与谁人共听萧
《一落索》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一落索”这个词牌名比较少见,其中周邦彦的这首较为著名。

周邦彦座位婉约词人,本身精通音律,制作过不少新调,比如说《六丑》、《华胥引》、《花犯》等,其作词风格如这首词般精致和婉,多写闺情、羁旅。

词写的是一个闺中思妇。

那个女子呀,柳眉秀美,只有春山才能与之比肩。可惜的是,这秀眉却一直皱着。读到这里其实我已经知道这首词大致在写什么了,但因那女子的姿态,我还是忍不住读下去。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这几句有点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影子。只不过这花,是被泪湿瘦的,哀情满溢。“如人瘦”,也正道出了思愁已经折磨得女子消瘦了。可惜这句于李清照稍逊一筹,有点矫揉之感。

上片先是眉长皱,再是清泪流,最后人消瘦,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眉头长皱的女子垂泪于花枝的画面,而那女子,也如枝头的花那般颤颤巍巍。似乎是怜惜花枝,其实更像是顾影自怜。

我第一次见到这一首词,怦然心动后再也忘却不了的便是下片这两句:“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伯牙绝弦,不就是因为再无钟子期吗?知音稀有啊,这玉箫,除了他,还能吹给谁听呢?可那人,已经不在身边了。“知音稀有”该是全诗最是精到的地方。

因这玉箫,这女子,很可能是一个歌伎。本就身如浮萍,漂泊无依,好不容易遇见一个知己,却要承受这种思念之苦。

伯牙的已无知音是因为钟子期离世,这女子却依然还有念想。这思愁,只能以每天倚栏来消受了。若是有人问起缘由,便道:“去问那亭前柳吧。”丝丝苦涩与无奈。

长亭短亭,就是那送别旅人之所,而柳,更点出女子的思念之情。

周邦彦在汴京作太学生及太学正期间曾结识一些歌女,这首词便是反应她们内心的痛苦的。

闺情在宋词之中并不少见,但这首却能够拔出其中。因除那清丽的词句,这首词已经不是独独思念某个人了,而是更深一层的知音。这下,很多人便能感受其中了。谁不缺知音呀,谁没有知音稀有的感慨呀?周邦彦恰好替众人道出来了。

作为词人的周邦彦,我本是比较难以形容这个形象的好坏的,因我读的第一本词论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过的人应该清楚,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对周邦彦的评价前后不符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有两段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其一)《人间词话·第三章·三十二》:“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美成是周邦彦的字,永叔是欧阳修的字,少游是秦观的字。把周词说成无品格,类同倡伎,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其二)《人间词话·第十二章·十四》:“先生(周邦彦)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北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犹为未当也。”

在这一段,欧秦之文的精工博大又不及周邦彦了。而后,更是说周邦彦为“词中老杜”。当时我就纳闷,难道老杜的诗类同倡伎?这种想法几秒后就被我打消,自是不可能的。

后来我才知道,经时间的流逝,王国维对周邦彦的态度确实有很大改变。应该来说,周邦彦为“负一代词名”的词人是不为过的。他的词格律严谨,词语婉约雅致,很多还清丽脱俗,让人有新鲜之感。

他的婉约词,我还挺喜欢。

最后还是与《一落索》的感悟作结:“可与谁人共听萧?知我者甚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