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驱动力—深夜读书有感
工作第三年的春天,和往年没什么差别。4月天暖,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像那种早晨5、6点执勤的活儿时不时要来一波。
明天早上6点上岗,却不知道为什么半夜3点醒来再也睡不着,翻来覆去半个小时后我决定放弃睡眠看会电子书。
《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潇洒姐的力作,没想到深夜的净读,让我收获良多。
大学毕业三年,工作三年,今年人生就要跨过25岁。25岁,不知道它是否对所有人而言都是道青春的坎,过了这个坎就朝着中年走去,那一股脑的热血、梦想都渐渐被现实磨得淡化。最近迷茫,我不记得我的梦想,我一直想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却无从下手,在日复一日毫无创作性、温水煮青蛙的公务工作外,我拼命想充实自己,给自己强烈的存在感,给自己安排健身、游泳、学吉他,可新鲜劲一过,又跌落回迷茫的深渊,我到底在做什么呢?我到底想做什么呢?我唯一清楚的是,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我没有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过!那么,我的意愿到底是什么呢?
这些原因可能让我始终对这本书心怀无限期望,我期待能从它哪里得来些许启发。
“不知道怎么活,是因为自己见得太少。”这是过去的一个小时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我觉得它就是我的真实写照,我无法从我现有的生活中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看不到自己向往的生活,又或者说不了解如何让自己的向往变现,才一次又一次感到迷茫和彷徨。这本书似乎为我日常的困惑做了些解答,让我想更好地把它读下去。
突然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脑袋中灵光一现,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何日常读书难以进行?我总给自己制定一些读书计划,比如今年至少读够50本书。前些日子读一些文学性的小说,计划还进行地比较顺畅,比较故事比较可口,进来看些哲学的书感觉晦涩难懂,进度缓慢,几度想要放弃,又不得不为自己的读书计划咬着牙进行。这一个小时酣畅淋漓地夜读,让我恍然间明白了这个道理,读书最有效的驱动在于一个“用”字,用书之核心能解自身之困惑,求知的欲望越强烈,读书的效率越高,效果越好。
今夜读的这本书还提及,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可以去了解别人的生平,可以看一些名家传记,书中明确提到了苏格拉底的生平故事。以往我对名人传几乎没什么兴趣,现在我特别想拿来读。这不禁又让我想到,北大新闻传播学名师曹林在《时评写作十讲》这本书中提到的一种读书理念,即“举一反三”,意思是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要留心与它相关的其他书(或书中提及,或其他系列等),以此来建立自己的读书知识网系,我当时看了这个观点,有醍醐灌顶之感。
此时,窗外已有鸟叫声,也恰好到了起床上班的时间,这一夜失眠得一本好书、得一些读书感悟,也算是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