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心也诚 其志也坚——看评剧皇后新凤霞人生智慧
很久以前,是从元元那里听说了新凤霞的名字。她说做人可以穷困,但不能失了风骨。评剧演员新凤霞在文革期间被迫害,即使是被迫去扫厕所,她也没有自暴自弃,每天打扮齐整了,绝不叫人低看可怜。虽然没有再去细问细查新凤霞的故事,却也把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
前几日听到刘主编提到《我与吴祖光》这本书,提到新凤霞的写作经历,一下就回忆起来,周末就跑到图书馆借了来看。
文革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愿意提起,太过沉痛,对人性的拷问太过惨烈。在书中她说,人在任何时候可做好事,也可做坏事,可积德也可缺德。她是受过了折磨,也目睹过惨状的亲临者,但她仍然选择原谅和宽容,她说她懂得人性的多样性,即使作恶也只是因为时代洪流的驱使。
新凤霞剧照,那时候没有美颜哪~评剧皇后美不美~01新凤霞出身贫苦
新凤霞家庭从小贫困,六岁就开始学习京剧,13岁学习评剧,父母姐妹一家子都依赖她的经济收入维持生活。解放后,她就在北京天桥小戏园子里唱戏,人来人往,鱼龙混杂,也看多了剧院演员的百态。
幸而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才华也是藏不住的,她的戏唱的好,性格要强,人勤奋,戏路子很宽,老板都乐意找她唱。
那时候老舍这些作家名人听过她的评剧之后,隔三差五就来报道听剧,还去后台看她,一来二去,就彼此结交成了好友。
新凤霞虽然是底层出身的,眼界和品质却超出一般人。那时候大家都给她介绍对象,有军人干部,有同行小伙,她却有自己的主意,绝不是害羞抓瞎,而是理智而有独到的见地的。
她说自己虽然出身低,被人看不起,但是对象也绝不能马马虎虎图个漂亮小伙子,必须在生活中做自己的老师,文化 思想 品德都要高,要是个有成绩的男子汉。
她也俏皮,那时候遇到不喜欢的对象,仗着自己年纪小,就一口一个叔叔地叫人家,既是长辈,那也就不会再生出婚配的心思。
02认定吴祖光
不过也正是由于她对自己清晰的认知,对未来的把握和坚持,成就了后来的作家新凤霞。在见到吴祖光之前,她就听老舍说了不少他的事情,是著名编剧,导演,作家,当时正流行的《风雪夜归人》就出自他的手笔。
新凤霞机缘巧合之下,还出演过这部戏剧改编的评剧,所以那时候就心里有了吴祖光。特别是见到吴祖光比她想象的要更年轻,更平易近人之后,她就染上了相思病,想着办法去找吴祖光,瞅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向吴祖光表白了。
即使到了21世纪,号称新时代女性也不一定有这种勇气和果敢,好似唐晶站位高,却也一直陷在患得患失中难得始终。当然每个人的心性不同,经历和观念不同,也不适合拿来比较,只是我倒是很羡慕这样简单明了,快意恩仇,好过磨磨叽叽顾影自怜。
吴祖光虽吃了一惊,但也并不是像现在很多导演一般,生性浪荡,而是想郑重考虑,婚姻是对她一生的承诺。然而两人身份地位有悬殊,当初也遭到不少人的嘲讽和反对,总觉得他俩长久不了。新凤霞哪里受得了这些诋毁,原本只准备家庭宴会低调完婚,最后俩人合计着大办了一场,参加的文人学者有之,街头艺人小商小贩有之,总之是热闹非凡,场面也是空前的。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当场对那些人打脸了。
03文艺之路 文革之殇
夫妻俩关系一直很好,吴祖光帮助新凤霞改编唱词,给她演的戏提意见,新凤霞一律虚心接受并学习改正。新凤霞也勤奋努力,去了扫盲班学习认字,吴祖光就给她开读书书单,搬新房的时候,特意给她打造了书房。
从小新凤霞就特别羡慕文人可以识文断字,而自己就是吃了目不识丁的亏,而吴祖光给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她结实了很多当代的文人画家,自己也开始了写作绘画的尝试。
现在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她的这些作品,也都是她一步步努力经营,追求梦想的成果,实在不得不让人感佩。
学习扫盲班以后,她在报纸上发表过两篇文章,但是不幸的是那时候文革就已经开始萌芽,首当其冲的就是从香港归来的吴祖光。
新凤霞文章里提到个有意思的对比,就是那些在国外在香港没回来的学者,以访问学者身份回来的都得到了礼遇,而不忘国家发展,回内地支援建设的,反而都被打成了右派,生活凄惨。那时候的乱象撕去了人性最后一层外衣,把罪恶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人心惶惶,不仅要防外人,更要防着自己的家人,人人都相互举报,划清界限,谁“革命”最激烈,谁最受欢迎,那些有良知的人被无限的打压。那时候也是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的滥觞。
那时候领导干部逼新凤霞和吴祖光划清界限,跟他离婚,但是她深知丈夫的为人,也深爱着丈夫,无论他们如何威逼利诱,使劲手段,也无法动摇她的心。悲惨受折磨的生活也就此开始。
04待人处事的态度
最让我佩服的是新凤霞表现出来的坚强乐观以及吴祖光的宽容赤诚。
一开始受难,新凤霞也不是没有怨言没有恨的,她眼见身受领导同事的针对和欺辱,多次在信里跟吴祖光诉苦。而吴祖光却很豁达,让她多体谅别人,安慰她正义终将胜利,而自己要做的事在这股污浊的浪潮中守住自己的良知,心无旁骛地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批斗会上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嘴脸,笔不离手写日记的样子。她并不管别人如何地荒唐,如何地不堪,在那样的环境下也是一心写作。而吴祖光即使被派到北大荒去务农垦荒,也并不以为然,只当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去体验更广阔的生活,内心依然如自由翱翔的小鸟。
当然那也是文革前比较轻松的时候,文革浪潮铺天盖地而来以后,他们就没有那样的幸运了。新凤霞如连轴转一般,白天演戏,晚上劳务,扫厕所干各种脏活累活。即使到医院因为高血压的风险给她开出两周休息的病假条以后,她的领导依然丧心病狂地让她不能休息,直至脑中风偏瘫。
看这些人这些事,我们很难感同身受了,毕竟时代不同,没有经历过那种恐惧和灾难,除了扼腕感叹两句,也可能过一段时间也就忘了。而至于我,看完这本书,最能够打动我的,就是他们二位对人对事的态度,豁达开朗,不拘于恩怨之中,专心致志完成自己的事情。
相比之下,我倒是要惭愧了,当下我们的条件如此优渥,吃穿不愁,也没有人迫害,却仍然躲在自我的桎梏中裹步不前,成天想着等我赚够了钱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殊不知,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只是内心不够坚定,于是被俗务缠身,却还怪时不我待,是不是也是本末倒置呢?
或许信息载道的现在,我们很难保持像旧时候那样纯粹的欲望和梦想,它总是掺了过多的杂质。但是就跟新凤霞一样,如果热爱写作,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记录灵感,让自己保持充沛的创作欲,而不是让它溺死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