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不说透是修养
01
王平和王安是两兄弟,都是我远房的哥哥。
王平从小学习刻苦,如今在上海安了家;而王安则从小把兴趣放在了捣鼓小东西上,现在在老家镇上的汽修厂工作。
王安虽然是弟弟,但辍学较早,女儿梦梦两岁时哥哥王平才结婚。
今年暑假,王平请的保姆家中有事回了老家。他母亲前往照顾出生半年的孙子,由于大伯的邀请,四岁的梦梦也一同前往。
暑假结束,回来时,梦梦带回来了两身新衣服和一个音乐盒,我伯母说是大嫂所买。二嫂挺高兴,不是因为这些礼物的价值,而是在她看来,至少她大嫂心里有这个侄女。
我把音乐盒拿过来欣赏,无意中发现里面的购物小票,显示的居然是我们市区的超市名称。
“这些都是大嫂在上海那边买的?”我问伯母道。
“对呀!”伯母赶紧接话。“那边的东西比家里贵多了!”后又补充道。
“那……”我正要追根究底问购物小票的事,被一旁看在眼里的母亲立刻拽了下,并转移话题。
回家后,母亲对我训了一通话。原来,王家的两个嫂嫂因为伯母给谁带孙子的问题闹过矛盾,关系不睦。伯母为了缓和两家的关系,去上海时掏钱买了东西说是二嫂所买,回来时,又故伎重演,说是大嫂所买。
其实,这些,母亲他们都知道,只是没有说透。
训话的最后,母亲对当时年少轻狂的我再三告诫:很多事,即便看透,也不宜说透。
02
后来,读史书,知道了杨修和曹操的故事。
杨修,为人好学, 才华横溢,他的才华曹操曾自叹不如。但就是这样事事都看得透的厉害角色,却最终命丧把一切都说透的嘴上。
曹娥是传说中的孝女,因父亲被淹死而投江自尽,后人为她立碑,可是在碑后面却写了八字令人费猜的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看后,不解其意,便问杨修。杨修不假思索的说:“知道”。曹操止住他:“你先别说出来,让我想想。”他们策马而行,一直走了三十多里路,曹操终于想了出来,和杨修一起写出答案:绝妙好刺。原来:黄绢指有色的丝,色加丝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少加女是个“妙”字,外孙,是女之子的意思,合起来是个“好”字,齑臼是辞的意思。把四个字加起来正好是“绝妙好辞”。
一代枭雄曹操感到不如杨修机敏,虽面带微笑,却掩饰不住内心的不悦。杨修啊杨修,虽然你早早知道答案,也不该在领导面前卖弄嘛。难道你不知道,让领导感觉你比他聪明,是职场大忌嘛!
鸡肋之祸曹操平汉中那会,连吃败仗,进退两难。犹豫不决之际,适逢庖官进鸡汤,曹操看到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答:“鸡肋!”
才子杨修再次显示他的聪明,不但看透,而且呈一时口舌之快非要说透:“将士们,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吧!”众人问何以得知,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
曹操早就对杨修才高于已而怀恨在心,今见他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年仅45岁的杨修。
03
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感觉自己无所不知,或多或少的有点轻狂。总觉得看透一个人,看透一件事,是莫大的本事,非要说出来,彰显自己独具慧眼才好。
慢慢的,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阅历的不断增长,你会发现:很多外表美好的事物,揭开真相后,会让你大失所望。真相就像那风干的肉条,最后露出的只是干巴巴的本质。
聪明的人不少,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看得懂事情背后的玄机,很多时候,大家只是看透不说透罢了。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永远懂得让自己的嘴巴收放自如。
有一句话是: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错的也会越多,彼此的距离也会越拉越远,矛盾不断,甚至逐渐升级。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先吐为快,不懂何时闭嘴,不懂尊重对方。
看透不说透,不是说让你永远保持沉默,只是要尽力做到: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无话,不去说。
如若遭遇不公,自然要及时说出来,以求解决之道。
如若心情不美丽,也要多多诉说,不让自己郁郁寡欢。
如若看到不平事,更要大声说出来,以让不法分子无处遁行,惩恶扬善。
如若碰到说出对自己无益,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但对他人却造成伤害或让人难以下台的事情,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生于这个社会的我们,既要长有火眼金睛,拥有洞察一切的能力,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本领。在这个越来越风干的世界里,唯有彼此心领神会,默契前行,才能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看透不说透看透不说透,是智慧,也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人都是相处出来的,你给别人留下余地,别人自然会心存感激,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无论工作、感情,还是生活,都看透不说透吧。日后,你必会感谢如今做下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