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妈妈,你爱我吗

2020-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和善且坚定

                              妈妈,你爱我吗

                        (1) 你爱我吗

    “妈妈,你爱我吗?”

    “爱!”

  “为什么呢?”

  “因为,因为……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6岁的儿子几乎每天都要问一遍同样的话。

      一开始,我觉得好奇,惊喜,慢慢的,我就心烦了:问,问,问,我已经告诉你这么多遍了,我很爱你,你咋还不知道呢?

      对,准确的说,他不确定。

      儿子四个多月,我就上班了,由爷爷奶奶带他,我和爱人只有在周末和节假日回去。育儿小白的我天真的认为,孩子只要有奶粉吃,有手勤又细心的婆婆带就一点也没问题,所以,一岁后每次回去时看到孩子怯怯生生的眼神,我解读成了,孩子太小走几天就有点认生了,岂不知那是孩子对我们有时回来又不断离开的迷惑和不满意?还记得每次要离开家,都要哄骗儿子出去玩,然后我们偷偷走,现在想想儿子回到家后看不到妈妈和爸爸在撕心裂肺的哭泣,就后悔不已;再后来,大概两岁多的时候,我们一回家,孩子就一刻不离缠着我,本来雷打不动的中午午休,他强睁着惺忪的眼睛就是不休息……

        直到学了育儿知识后,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孩子的黄金头三年,才明白0-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这个时期,孩子最需要的是妈妈的陪伴,因为十月怀胎,宝宝对妈妈身体的气味已经熟悉和依赖,离开赖以生存的母体,孩子对身边的一切是恐惧不安,只有当自己哭、饿、抚摸、陪伴等这些需求不断被满足后,才足够有安全感,因此各位宝妈们,1岁之前怎么爱都不为过,0-6岁尽量由自己来带,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超过任何人,这个时期,孩子最害怕被抛弃、被拒绝,被限制。

      儿子随着妈妈的回去又走的行为中感受到的是不确定、不安全、不相信:

      妈妈回来了,我很开心!可是我好害怕妈妈一会儿要走,我也不相信妈妈说的话,我不相信这些大人们,说是出去买好吃的,回来就不见爸爸妈妈;

      妈妈回来了,我不敢睡觉,我害怕醒了,妈妈就离开我;我不敢出去玩,我害怕回来就看不到妈妈了,我要一刻不离她。

      妈妈回来了,她是爱我的,我很开心,妈妈又走了,她不爱我,我很生气;她到底爱不爱我?爱不爱我?爱不爱我?

      当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解读了孩子的心理,便知道了儿子不断求证“爱不爱我”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不确定和不信任以及不安全。

                                          (2)  我爱你

      “爸爸,我问你个事,你爱我吗?”,昨天晚上,洗刷完,儿子仰着小脸又问。

    “儿子,爸爸爱你,你为什么经常问这个问题呢?”

    “因为我不确定呀!”儿子有点嬉皮笑脸的说。

    一抬头,我看见爱人眼睛红红的……

    “儿子的哪一句话触动了你?”

    “不确定。”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孩子的感受是极为准确的,不掺任何杂质。

      “不确定”这三个字,又何止勾起爱人的创伤。

        童年,父母的脸色成了我心情的晴雨表;遇到干旱浇地时,出水不顺,父亲就发脾气,黑着脸,瞪着眼,对井发脾气,对妈妈发脾气,我就大气不敢出,心里很害怕,拿什么东西都小心翼翼;自小家里开菜园,当所有的菜都大下来的时候,菜价飞降,当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的时候,当成篓成篓的番茄、豆角、黄瓜都卖不出去时,妈妈唉声叹气,愁云满面,我总觉得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好。结婚后,我有点恐惧浇地,总做父母的思想:不开菜园,少种地,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现在意识到了这是我潜意识中不希望父母发脾气,甩脸色,让自己又感觉到“我不好”,这是我自己的需求。哪怕是现在,父母的脸色也会偶尔左右我的心情,只是有了更多的觉察和允许、理解和梳理。

      从未打骂过我的父母给我很多很多的心理营养,可是父母的脸色成了我的心灵创伤,想想那些在打骂吼的家庭环境里的孩子们,又该是怎么样的百孔千疮!

    每一个孩子的观察能力都很强,解读能力却很差。

    由于我们的文化——羞于表达爱,或许养育方式的不当,让孩子在很多时候,不确定自己是被爱的。

    “你再不听话,我不要你了!”

  “笨死了,你就不是读书的料!”

  “我怎么这么倒霉,生了你这样不争气的孩子!”

    “你看你姐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是我们家的骄傲。”

  “你再哭,滚出去,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

    “考不了前三名,不要进家门!”

  ……

    这些似曾相识的话,你中招了吗?

      是的,父母的出发点是爱,且惯用激怒、比较的方式让孩子感到羞愧、自责,然后发愤图强,鱼跃龙门,殊不知,孩子在听完这些话之后,得到的信息是“我不被爱”或者“我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被爱”“我只有听话,才能得到爱和肯定”……

        有了这些解读,孩子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叛逆,反正你说我不好,我就这样吧,努力无用,父母的诅咒真的超级灵验;一个是孩子为了得到父母有条件的爱过渡努力去证明自己,成为父母心目中的样子,可是到头来,却迷失了自己,内心迷茫空虚;

              (3)、只因为你们是我的孩子

  “妈妈,你永远爱我吗?”

  “永远爱!”

  “姐姐呢?”

  “也永远爱!”

  “爱谁多一点呢?”

  “在妈妈心里一模一样!你们俩都是爸爸和妈妈的宝贝!姐姐是独一无二的姐姐,乐乐是独一无二的乐乐!”

  儿子一脸满足。

  看着儿子熟睡的笑脸,我对自己说到……

      妈妈爱你们,和美丑无关,和成绩无关,你们犯错,你们胆小,你们平凡,你们……没有任何条件,不,有一个条件,只因为你们是我的孩子。

      妈妈会陪伴你们成长,你们有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在这里,家就在这里,永远支持你们,什么时候,都可以回家。

    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疗愈; 孩子的问题来自父母,父母的问题源自童年;

    一个被忽视的孩子,为人父母后也会忽视自己的某个子女;一个在比较中长大的孩子,成为爹娘后也会把自己的孩子比来必去,一分高低;小时候不被爱,成人后难爱人。

  是孩子,当养育出现问题的时候,让我们有了觉察的机会,让生命重塑。

                          孩子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但是他们也是自己,

                          尊重生命;

                      每朵花都有花期,

                        欣赏迎春也相信月季,

                      遵循规律;

                    生命怒放定需要营养,

                    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不可代替;

                  小小的家庭是孩子全部的世界,

                  和父母的关系影响一生的交际,

                    关系第一;

                      养育的是孩子,

                      疗愈的是自己;

                    生命的代际传递生生不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