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留有余地
今天是8月10日。正是台风“利奇马”肆虐浙东沿海大地最疯狂的节点上。早上7点来到学校,校长远远的在与我打招呼,他昨晚为了防台睡在校长值班室。做领导的以身作则,也够辛苦的。是的,生命就由这样一个个特殊的而又平凡的日子穿连起来的。
再过五天就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阴历7月15)。据说世界上有三大鬼节,即西方的万圣节、墨西哥的鬼节、泰国的鬼节。而我们中国的传统鬼节至少有四个: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下元节。在我国还有一座鬼城一一丰都,还有一个鬼月一一农历七月。
为生命留有余地而从我们家乡的习俗中,在我个人的记忆里,鬼节就是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我们小时候叫它“七月半”。把农历七月十五作为鬼节更为纯粹,因为七月在中国文化视野里就是鬼月。据每年从七月一日起冥府大门大开,那些终年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被允许到人间旅行一月,到处游荡。而牛郎织女也刚刚在阴历七月初七每年被允许相会一次。
对人间生活而言,鬼月不吉。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七月半,野鬼多一半”。所以常常叫我们阴历7月十五日的前后几天,晚上不要到外面去,一不小心会碰上野鬼缠身。特别是那些天某人生病或不舒服,抵抗力弱,威光不足,野鬼更容易附体,弄不好你就是它的替死鬼,让你一命呜呼,好让它来托生转世。
按照习俗,这个阴历七月,既不宜嫁娶,也不宜搬家。
为生命留有余地小时经常听母亲唸叨:七月半,烧纸钱,鬼门关。所以,我们家乡一般七月半是不上坟的,因为自己死去的亲人如果入土为安了,就不是野鬼,它们早已托生了。而烧纸钱多数是野外路边,或者家里有人不小心撞上鬼了,就要烧纸钱,摆供品送鬼上路。这叫“烧夜头”。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说:“七月十五是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小时候在村里晒谷场听大人们讲鬼的故事,具足着世界的丰富和神秘,常常是又害怕又刺激。那种想听又不敢听,想逃又不想失去听鬼的故事的心情,现在也记忆犹新。
台门里有个叫纪松的退伍军人,在没有电扇手里捏着一把麦草扇的炎热夏天的晚上,他总是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这些小屁孩讲鬼的故事。什么“湘西赶尸”啦, “僵尸走路”啦,“河水鬼”找替身啦 。而记忆最深的是他说发生在他们部队的一例真实的鬼故事:一战士单独执行送信任务,走到一个山洞前,看见一美女在采花。美女笑着对战士说,去她家喝口茶。他跟着她走进山洞,发现洞里还有另外7个姑娘。但他也同时发现山洞里有许多白骨和头骷髅。他想逃,但已被她们死死抓住。等他被她们弄得精疲力竭醒来时,洞里只有他一个人。等部队的战友找到他时,已过去三天了。回到部队没几天他就死了。
为生命留有余地小时候我们村里的世界是黑白分明。“双抢”季节,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落山,吃过晚饭,就基本闭门不出。如果晚上8、9点钟还有小孩在外面玩,大人就会说:再不回家,小心吊死鬼!或者说:去玩水?那个塘里去年有几个人淹死的,它们正在找替身,你去正好送死。
读文史作品,你会知道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的与鬼有关的词很多:赤发鬼、短命鬼、吊死鬼、鬼屋、河水鬼、大头鬼、活见鬼、鬼门关、鬼剃头、鬼打墙、鬼主意、鬼火、牛鬼蛇神、鬼头鬼脑、妖魔鬼怪、鬼迷心窍、心怀鬼胎……这说明,鬼文化的历史的久远。
2003年的鬼节,我的一朋友却实实在在遇到过一次“鬼打墙”。据他说,那天晚上,他独自骑着摩托车去盛兆坞朋友家。从城关出发,经过五浦头右转弯下岭后就来到人迹罕至的“金鹅湖”。此时,一股大雾扑面而来,挡除他的去路,他往左拐也是一道雾幕墙,他往右拐又是一道雾幕墙。最后他居然失常地迷路了。他转来转去,有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就在原地冲不出这片迷雾,一瞬间,烦躁和惊悚让他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汗毛都竖起来了,一个寒战惊出一身冷汗。后来月亮钻了出来,他才认清路,赶快调头往城关逃。第二天就生病了,叫我母亲去给他“烧夜头”送瘟神。
为生命留有余地人间真的有鬼魂吗?直到今天仍然是科学和文明探究的一大命题。但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字记载史中可知,鬼节祭鬼,不仅是对归属冥府的鬼魂的祭奠,也是对仍在天地间或跑到人世间游荡的孤魂野鬼的祭奠。过去对战争中大批死亡的战士超度亡灵就是这一类型。
为生命留有余地我相信,中国七月半的鬼节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天地消息。仅从鬼与人的关系而言,人们祭奠鬼魂,就希望与鬼魂能有交流沟通的平台,希冀来年灾难去除焕然一新,全家平平安安。“头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所以,我们应该有所敬畏。科技进步让人越来越为所欲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这个世界还有游魂,有变局,我们敬畏变数,就是为我们的生命留有余地。
2019年8月10日上午写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