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 看电影《芳华》,我却哭不出
之前看《唐山大地震》,记得自己好像是毫无波澜地走出来电影院。
不过可能是七年前的自己还只是个小孩,不懂什么生离死别吧。上了大学之后,渐渐开始明白何为离别,但是离生离死别还差得太远。
在电影院看《芳华》的时候,我并没有流泪。其实我有被感动到,电影里很多细节,都触动到了我。

尽管网上评论不一,但我还是觉得这部影片的细节很棒,也可能是还原了一个对于我来说陌生的时代,让我对其中的许多对人物情节以及背景刻画都颇有些赞叹。
其实个人觉得,要看这部片,你要先了解冯小刚的过去——来自一个六旬老人的芳华。
以下是《朗读者》第一季最后一期的视频,里面有冯小刚对自己青春的描述(冯小刚片段从29分钟开始):
看完电影后的第二天,和一位朋友聊起,他说:他看这部片很多时候特别气愤,甚至在看到刘峰做了很多如今的青年不会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直接就说了“这不是傻x么”。
也许吧,观望刘峰的一生,作为一个现代青年,难免给他贴上“呆”“蠢”呆标签。
但事实上,无论什么时候,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总要放在当时的背景下。
而我的关注点,更多是,在电影中的文工团刚开始的时候,刘峰就是他们当中优秀的一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76年发生的众多事件对当时青年的三观的冲击,以及改革开放后,物质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那些文工团里的青年观念也开始渐渐发生了变化。
就像在一次排练过程中,何小萍被人嫌弃,而只有刘峰主动提出与他排练的时候。政委目睹了一切,说:“你们不害臊吗,我替你们害臊!”
而这句话只是被文工团的众人当作啃着雪糕,一起聊天时的玩笑。
这么说来,是否从他们的身上,看到我们21世纪新时代青年的影子呢?
就像物质的发展背后,似乎人渐渐没了信仰,没了所谓的羞耻,没了所谓的集体。
也许这不是这部影片想要诉说的,然而,如今有多少人又会像文革时期之前的那些青年拥有所谓的信仰,拥有像刘峰那样纯粹的善良呢?
也许更多时候,即便心中所想,也不敢将自己心中那一片净土交与世俗的眼光吧。
说到善良,这也是全篇的小主题之一。影片中确实有许多细节让我揪心。
在刘峰去精神病科看望何小萍的时候,大夫告诉他说:北方过冬把大白菜放在寒冷的外面,这样保存的久;放进温暖的室内,反而会烂。

放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就在想,当一个人太久没有感受到温暖和关注的时候,那些在常人看来积极的东西似乎都变得负重不堪。而刘峰背对着何小萍流泪,转过脸来,握着她的手,和她说话。何小萍的反应仿佛透露着这突如其来的温暖与怜爱都显得那样陌生。
诸如此类的细节很多,在拉伤员的车回来的时候,何小萍看到那一车肮脏不堪的尸体的时候,慌忙跑到一旁呕吐。护士长看到后,让她好好休息不要参与了。她哭着说:“我不是嫌弃他们。”还有在房顶被炸穿的时候,她还用着身体去保护那个将死的少年。
一个从小到大被嫌弃的人,生怕让别人误会自己嫌弃他人,也要把自己放到那么低的位置;为了保护一个萍水相逢又即将死去的人,也毫不犹豫用自己的生命撑起一道屏障。
就像萧穗子说的,刘峰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还是那样的善良,而只有何小萍那样最不被善待的人,才会最能看到这善良的珍贵之处。其实女配萧穗子与文工团其他的青年不同,她明白什么是善。从她最后离开文工团也可以看出,她深爱着这个集体,而并不是像林丁丁那样急着嫁给那个华侨。
而只有何小萍,放弃了对那个所谓的“集体”的所有幻想。萧穗子明白善良,也渴望善良,然而在众人的无形的压力之下,也不得不放弃对善的那份执着,也放弃了爱情。只有像何小萍那样被所谓的集体深深摧残过和虐待过的人才会在善与个人与集体的冲击中坚持自己的选择。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就是一种信仰。现在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不像西方人,大多数人并没有来源于宗教上的信仰支柱,而是来自内心的道德。这道德并不是所谓的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而是当你最失望最落魄最绝望的时候,你依然扪心自问,然后问心无愧地说出:“我的内心还是向善的,我所做的一切天日可鉴!”其实在影片中那些女知青中,何小萍最闪亮的点就在于此,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浩然正气,但这也是她至死不渝的对善,对道德的信仰。而对于一种中国人来说,如果发现你对这道德都没有眷恋了,你可以出卖自己的内心了,这才是真正的信仰的缺失。
反观当时的社会青年,他们的观念和信仰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迅速由对共产党的信仰到寻求另一种新的信仰方式的转变。这期间免不了出现许多的问题。而不变的信仰就是上述中国传统的道德的信仰。丢失了这,就会像影片中的林丁丁一样,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刘峰落井下石。
难道这不是某种程度上的现状吗?
当毛主席的语录逐
渐被可口可乐的广告所取代的时候,我们的信仰,也是在被取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