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祭物探微
一、国祭
从周秦祭礼祭物看古人饮食
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黄帝、大禹先后列入国祭。
黄帝是部落首领和部落联盟共主。黄帝去世后,他的大臣左彻在距今5000多年前时,就削木为黄帝之象,帅诸侯奉之(《竹书纪年》),这是祭黄的最早记载。距今4000多年前,“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效尧而宗舜,”初成祭祀制度。距今3000多年前,西周周穆王,献食马三百,牛羊三千,“穆天子升于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 秦与周均是黄帝后裔。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寺,祭祀黄帝;建下寺,祭祀炎帝。秦灵公(?~公元前415年),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五代君主。距今2000多年前,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祭黄帝冢于桥山,并规定只有皇帝有资格祭祀黄帝。距今1200年前的唐代(大历五年),把黄帝庙列为祭祀场所,元、明、清承唐制,祭祀黄帝为国家级,多位皇帝亲临或御制祭文或派大臣祭祀。
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治水有功的贤君,其鞠躬尽瘁、公而忘私的精神为历代史书所传颂。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颂秦德””,成为第一位亲祭大禹的皇帝,开创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礼仪。汉代复大禹后裔为越王以奉禹祀,此后宗室族祭不断,历朝皇帝和地方官员也多特祭。
官方祭祀:上供品。黍、稷。
上供品,就是献食。《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皇家祭祀(采自网络)二、民祭
1、从腊祭祭物中察看古人饮食
腊祭,这种中国民俗最早始于周代。不论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规模之盛大隆重为一年中之最,这次祭祀活动的名称就称作"腊",有多种古籍为证:《玉烛宝典》:"腊,一岁之大祭。"《独断》:"腊者,岁终大祭。"《荆楚岁时记》:"孔子所以预于腊宾,一岁之中盛于此节。"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
祭品:禽兽。
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2、从墓祭供品中看古人饮食
清明节祭祀祖先源自周秦的墓祭习俗。《后汉书》记载秦始皇在墓侧起寝,汉沿袭此俗,在每月和每年的一些重要日子都会给先人上饭祭奠。唐代对清明节的贡献,主要是把寒食节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确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融合。唐初《开元礼》寒食清明放假三日,后用诏令形式确定,列入五礼之中,直至唐德宗放假七天,可以看出唐代对寒食与清明的重视。唐代寒食、清明、上巳三者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活动并存。
冷食:印粿等。
从上述国祭、民祭中可看出,祭物(供品)是有演变的,先是马、牛和羊,后是牛、羊、豕(猪)。原来,在商朝之前,在中原地区只有豕(猪)、狗、鸡这些家禽家畜,而“牛、马、羊”这些都是外来物种,是炎黄两帝从高加索地区带来的。其中帝王祭司祭品为牛羊猪,叫太牢; 士大夫祭司祭品为羊猪,叫少牢。而古代文献对五谷的分辨亦颇有不同,例如《周礼》为“麻、黍、稷、麦、菽(豆)”;《孟子》为“稻、黍、稷、麦、菽”;《管子》为“黍、秫、菽、麦、稻”;《楚辞》为“稻、稷、黍、菽、麻”。
陈水河整理于2022年3月24日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