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编程策划文案、产品经理、产品运营、营销策划@IT·互联网

案例复盘:说说那些运营工作中踩过的坑

2018-06-28  本文已影响105人  闲思碎笔

这是我第一次做运营的一个产品,现在已经转型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失败的产品,想想还是来个真实的运营案例复盘,尤其是那些运营工作中踩过的坑,或许对你我未来的运营工作更有帮助。

在这份运营工作中,很庆幸经历过产品策划、内容运营、活动策划、用户运营、微信多方面的运营工作。好处就是接触了解了大部分岗位的运营工作,坏处自然是知而不精。

不过作为第一份运营工作,还是收获满满的,有踩过的坑,也有一点点的小成就。下面就按照产品启动到发展做一次运营工作的复盘。

一、筹备期

由于加入这个团队较早,在产品还未上线时就加入了这个团队。这是一个做众筹融资的产品。

加入后,产品也正在开发阶段,而我开始努力了解这个行业,并找了一些竞争对手的产品,观察他们的产品是怎么样的。这个时候主要,负责写一些宣传稿和以前客户的维护(公司以前积累的一些有项目的线下客户)。

上级领导是做销售出身,虽然不懂产品,但营销手段还是有的。我前期的宣传稿他都会帮我把关提意见修改,或者提供思路。

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就是:了解行业、了解对手、盈利模式这些大的方面。

二、启动期

启动期就是产品正式上线后,大概是在我入职一个月之后。

产品是外包给外包公司做的,那时候公司部门人员都不太齐全。上线后,自然是帮忙测试,找BUG。

不得不说外包做的东西真的很粗糙,很多问题,甚至连一个完整的业务逻辑都走不下去的那种。

我们把所有问题汇总,统一发给外包那边,沟通得很不顺利。最后那边派了一位程序员来公司做面对面沟通,结果就是我们不理解他说的什么,他也不理解我们要的功能。

领导也是心累,组建了自己的开发团队。在这一阶段最主要工作还是:测试、优化产品功能,最起码要做到用户能走完一个顺畅的业务流程。

除此之外,对外开始铺设基础的推广渠道,做百科、建贴吧、申请微信公众号、微博,入驻第三方行业资讯平台的网站导航之类的,还有发发宣传稿。

平台内,完善平台规则说明、定价策略等。帮助老客户项目上线,并对老客户进行回访通知。种子用户来自于以前的老客户和一些行业群。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产品功能优化、铺设推广渠道、平台的内容运营,找种子用户。

问题与思考:

1、这一阶段产品功能不完善,用户体验很差,且没有清晰的用户引导。用户自上线提交的项目都很不完善,需要运营反复联系,并帮助完善包装上线,重复繁琐的工作非常多,效率很低。

策略:可以加一个简单清晰的用户引导,或者加一个体验模拟的项目众筹。对于这种刚兴起且有点复杂的产品来说,一个简单的模拟体验最有效。

或者直接把项目上线简化,只保留重要的信息,项目包装上线交给专业人员负责。

2、铺设基础的推广渠道简单,维护才是后头。前期兼顾各方面的渠道,人手又不够,结果每一个渠道做得都不好。

策略:很多小公司的老板都喜欢这样,让一个人负责所有渠道的文案内容,就是一篇多发。事实上,每个平台调性不一致,一篇多发效果并不太好。不如有选择的舍弃某些渠道,或有侧重点的维护某个渠道。

比如众筹融资这个事,其调性应该是严谨认真的,微信公众号更适合这类品牌的推广。

3、初级运营工作是比较繁琐的,经常一堆小事,不是那么重要但又有必要。这些事做起来一时半会都是没有什么结果的,很容易让人陷入迷茫状态。

领导要求每个月都做计划总结,不管好看与否,要用数据结果说话,也是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三、发展期

其实这个阶段只能说是发展初期,基本是个完整的产品了。在启动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团队也越来越庞大了。有专门的渠道部,技术部、投资部、运营部。

因为不是内容型产品,内容运营这方面主要就是发发通知,行业资讯新闻稿,最主要的是项目包装审核上线。

营销推广方面我主要负责微信、微博的运营。微信运营主要参考同行业的,做了专题,每周投资,行业资讯之类的。注意了一下的排版,内容方面一般一篇原创,其他都是整合或转载的内容。

做的是服务号,一个月发4次,所以还能忙得过来。微博一天发一两个,效果不是很好。

也有渠道合作,不过因为有渠道部,这方面做得比较少。还有就是处理用户问题反馈,说白了就是做客服,同时也逐渐建立了用户群。

除此之外,就是做活动。尝试了很多活动,平均一个半月就有一个活动,线上线下都有。

所以这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运营,微信、微博运营,用户运营,活动策划。

问题与思考:

1、这个阶段已慢慢进入一个运营人员的常规工作,大概是接触用户比较多,所以也经常参与产品优化改版的工作。

学会了画流程图,思维导图,看数据,优化文案,知道了很多省时省力的运营工具,比如创客贴、易启秀、135排版工具等。

2、内容运营方面,项目上线制定了一些框架套式,后期工作主要就在于提炼项目亮点和项目软文稿了,节省了很多时间。后期还做了一个关于项目方的一个“创业者说”的访谈栏目,带来了一些付费转化。

3、微信、微博运营倒没积累什么特别的经验。因为公司也没想做付费做推广,所以就半死不活,微博靠前期做了两三次抽奖活动涨了点粉。微信单纯靠官网、线下活动积累了一些粉丝,大概就几千人。

4、关于用户运营,前期建了QQ群和微信群,但维护得都很差,微信群还好些,比较活跃。除此之外就是网站的客服系统和问题反馈。

用户维护一直是件很头疼的事,比如社群维护,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维护的,不然各种小广告。有专门人员维护最好,可惜公司的维护人员也只是例行公事,发一些宣传规则。

​此外整理好用户需求反馈,分析后再统一发送给产品技术部,这样沟通效率会更高。

5、很多人觉得做活动一定要有创意,其实并不是。做活动的前提是可行性。作为一名新手,想一个活动方案是非常烦恼的事,前期都是观察别人是怎么做活动的,然后学着写活动方案。

其实你看得多了,发现活动形式大多是那几种形式:抽奖、竞猜、签到、投票、补贴等,两者结合或换一些活动的元素,就组合成一个新的活动。

还有就是活动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简单、有趣。越简单越有人参与,越有趣越能吸引人。

曾经做过一个竞猜活动,我把活动参与方式密密麻麻用文字写了一段。初看的时候觉得写得挺清晰明了的,但参与效果很差。后来反思,确实写这么多文字谁愿意看啊!

用户要的就是有个吸引的点,然后点下去就能参与,很多时候规则只是为了一个免责声明。

还有做过一个“众筹送旅游基金”的活动,效果比预估的要好,但也招来了刷票的羊毛党,总之很多问题。

关于线下活动,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就数据跟踪来说,比线上的要简单容易得多。重要的是理清活动流程,让用户有个好的参与体验。事实上,这部分活动用户比做线上活动留存率和付费率都要高。

总而言之,做活动策划,前期准备很重要。包括流程梳理、文案设计、推广渠道,可能的突发事件预测及方案预备。

6、我们还建立过会员体系,也有签到功能,并不像很多成长型的会员体系,这个会员体系只是客户的一种增值服务。就是付费,可以有一些额外的增值服务。所以签到功能没什么用,对于用户活跃作用不是很大。

7、虽说产品是做众筹融资的,其实产品还是偏向于To B,也就是面向企业项目方。对于C端的投资人吸引力则不大,一方面众筹这个新兴的概念对于普通投资人不友好,需要权威的领投人背书,且投资到退出的期限长。

做客服时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用户,问众筹是做什么的,投资的话能获得多少收益。这个问题实在很难回答。

而公司并没有多少这类投资人资源,所以这方面做得比较差。只能与一些基金投资公司合作,或者分销到别的平台。

作为一名运营,对于To B产品,有时个人很有无能为力的感觉。

总结:对于不同产品,可能运营策略也不同。不过大体上运营工作就是流量建设和用户维系转化。运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某一项拿得出手的技能或成功运营案例。不管怎样,还是要多多实践修炼,大概每个运营人都是边试错边成长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