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后浪 · 正青春

阿德勒心理学

2021-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郭澄海

这周看了一本名叫《被讨厌的勇气》的心理学书籍,其内容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由于其通俗易懂的内容和有趣的表达方式,让我一读就觉得很舒服,有时候会想什么才叫文笔好,读的舒服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阿德勒心理学。

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心理学是读了阿德勒所写的名为《自卑与超越》的心理学著作,“幸运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名言就是从这本书中得来的。不过这本书由于太过理论化,我看过一遍之后能记起的内容很少,所以看过一遍之后也就将阿德勒心理学抛在脑后了,直到这个星期我才发现阿德勒心理学下蕴含的宝藏,就如我最初发现存在主义时一样的惊奇。

我对阿德勒心理学了解甚浅,所以这些仅是我个人现在的看法,说不定啥时候我就觉得我现在的想法漏洞百出呢。那谈到心理学我们最先知道的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他是精神分析学的鼻祖,也是由他形成了精神分析学派,相信他所写的《梦的解析》这本著作大家都有所耳闻。而同是奥地利人的阿德勒就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后来公开反对弗洛伊德并创建了个体心理学。

弗洛伊德心理学和阿德勒心理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是以原因论为基础,任何精神的发展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就是说你所产生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过去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所造成的创伤影响了现在的自己,就比如现在之所以有社交恐惧症,是因为童年时期缺爱所造成的;而阿德勒心理学则恰恰相反,他是以目的论为基础的,什么是目的论?简单来说就是你现在所产生的心理疾病不是由过去的事件造成的,而是由现在的你所造成的,什么意思?就是现在之所以有社交恐惧症,是因为你想有社交恐惧症。这样听起来弗洛伊德心理学更正确,阿德勒心理学就好像在扯淡,什么叫因为想患心理疾病所以才会得心理疾病的呢,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目的论时的想法。不过后来了解到这个想患的“想”并非是你想要得到这个疾病,而是类似于心理暗示的想,最终导致自己患这个心理疾病。

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看过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妻子在家庭中发生矛盾时总是用冷战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她却很不想用这种方式,因为这会伤害到最亲密的人,于是她就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她知道了原因所在。原来她小时候说话时经常被家长忽视,很没有存在感,所以就产生对存在感很敏感的心理,成年之后就会用忽略别人的方式来对亲密的人造成伤害。她找到问题所在并去找了一个开讲座的一位大师(想不到名字但又特别nb的一律按大师称呼),在讲座上这位妻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并问要如何解决,这位大师就说了一句,你不想冷战了不就解决了吗。这句看似很不付责任甚至有几分轻视的话,但细想来说的倒有几分正确。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和想法是因为它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应该去解决的是我们大脑中的想法,而不是为自己目前的处境从过去中找借口。

如果还是不理解那我就再讲一个例子,当我们看待人生时我们往往是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不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就好比我们的目标是爬上山顶,而我们就要为了爬上山顶而不断地努力,这就是原因论,有了之前的攀爬才有了到达山顶的结果。而目的论则不同,如果说原因论看待人生的方式是线性的,那目的论看待人生的方式则是点状的,是由一个个小点最终形成了一条直线,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太过绝对的联系,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单独的整体,我们所要做的是把现在做好。

相比原因论的被动,阿德勒心理学中的目的论则更加主动,因为造成我们现在的不是因为我们过去,而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想法。但原因论和目的论并不是互不相容的,只有在理解原因论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目的论的真正含义。

阿德勒心理学的内容有很多,我讲的也较为肤浅,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岸见一郎写的《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并不容易接受,因为它与我们的正常认知相悖,但就像书中青年在与哲人沟通了许久的阿德勒心理学之后所说的那样,“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