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清玄《少年散文集》7
第七章:抒情文社会
在这篇章节里,随着林先生对台湾的广播电台节目的感怀,而进行了一番关于少年儿童对父亲演讲比赛,试曾诠释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和深入的探讨。
下面的文字是以林先生的朋友作为该演讲比赛的视角,而阐述了许多相关内容和态度。
广播电台是在父亲节的前夕,举办了一项演讲比赛,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父亲》。
作为作家的朋友应邀去担任评委,结果在演讲中发现,所有小朋友谈的都是父亲的辛苦及伟大,付出和对社会的贡献等等。
一直到比赛结束,竟然没有一位小朋友提及父亲较为软性的一面,甚至也没有小朋友提到和爸爸的情感。
朋友说:“本来所有最好的演讲都应该从情感出发,特别是有关于父亲的题目,从情感是最好发挥的,可惜的是我们的小朋友都在议论和分析,尽管没有一个人从抒情的角度出发,可见我们这个社会长期僵化的教育,已经变成议论文社会,而不是抒情文社会了。”
这里面对议论文社会这个观点的诠释也很直白,是人人对生活中许多问题都有强烈的意见、分析、议论,却越来越少知道如何去尊重、关怀、敬爱别人,久而久之,竟然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能力,这实在是非常可悲的现象。
对此这位评委也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看法,小朋友生活在议论文社会中,习染既深,也有了大人的习气,每个人都变得早熟,有夫子气,对事情的意见很多,但不会知道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当然也就不会如何抒情了。
其实对于这位评委来说,林先生对于朋友的见解是十分的深辟,促使林先生联想到从小到大,在校园里大大小小盛行起来许多所谓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乃至什么模范生的选择,事实上都是荒诞的,形式主义的、虚应故事的东西。
而对于这种演讲比赛而言,林先生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果以单纯的演讲比赛来说,往往选出来都是功课最好、最会背书、普通话最溜的学生,他们会各自把演讲稿背得烂熟,上台时有固定的语调和手势,简直像在看样板戏一样。
反过来说,如果有一个学生普通话并不标准,但他说话很有风格、有创造力,能临场说出一席说一席抒情的、诚恳的演讲,那么这个学生肯定不会得奖,或者说他根本没有参加演讲比赛的机会。
林先生就是后面的这样学生,因为在学生生涯,从未被选去参加演讲比赛。
到现在林清玄每年要作一百多场的公开演讲,有一次巡回到故乡演讲,遇到小学老师,他也来听我的演说,会后他来找我,紧紧握着我的手说:“真没想到你这么会演讲!”
演讲如此,作为无不如此。现在的小学生还有一点抒情的能力,上了中学,科本里不部分是议论文,联考的作文考题也是议论文。
“议论”与“抒情”看来或者是小事一桩,但是久而久之,人就容易被定型,社会的风格也为之僵化。
更容易的是失去了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失去了性情的发展和提升。
最后结尾纵横交错,这也就难怪当今社会有些人不是杀气腾腾,冷漠无情,就是唯利是图,以物为尚了。
总之在读林先生的散文后,不仅有看到事物表面发展过程的现象,还有以及精准判断和反思当下的逆向思维,这种逻辑周而复始便会产生一种态度,人不可以僵化自己的想法,更多要有温情和向往美好的一面。
就像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结尾。
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