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习之道》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23人  苏槿辰

笑来老师说:学习了怎样去学习,然后再去学习。这周我就拜读了一本有名的教授如何学习的书——《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早年的大学专业是俄语,毕业后为美军在欧洲服役四年。退役后,作为一个标准的“文科生”,为了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上限一探究竟,她开始攻读电子工程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来又相继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和系统工程的博士。这本书的英文取名A Mind for Numbers相信也和她自己的经历有关——一个“不懂数学”的学生的逆袭。相比数学,这本书更多是在阐释学习的方法论,总结作者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成果。

这本书的核心概念不多,简要说说我的理解,也作为我“回顾“的一部分。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人脑在思考时有两种模式,专注模式下,注意力会完全集中,思维在大脑中的运动紧凑、高效、关联度强;发散模式下,思考的随意性强、跨度大、且没有逻辑。专注模式利用已有的技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发散模式则把不同的知识串联起来,创造新的可能。

组块(chunk)

组块可以看做是应用知识的单元,是对某一知识固化的结果。比如开车这个技能,刚上路时,需要保持120%的精力,去应对各种简单的操作——左转、换挡、刹车等;一旦熟练后,技能变成了一个个组块,需要左转时,相关知识迅速浮现——减速、看倒车镜、看右方来车等等;更加熟练后,组块的调用甚至只需要潜意识的参与即可。

拖延症

对于拖延症,作者也给出了她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拖延和成瘾有相似的机理,两者都是在通过利用一件事情来得到暂时的愉悦,从而减缓某些痛苦,本质上都是我们的身体在“保护”我们。

作者也给出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应对措施,比如“警惕信号”——当你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突然从四面八方冒出来的各种“重要”的事情,你就要尽量意识到,这是拖延的信号,要尽量避免。又比如列出计划,强制作息——什么时候(必须去)做什么事情,比如每天晚上8点必须开始看书一小时。

记忆力

书中还讲了一些提高记忆力的技巧,比如把想要记忆的知识和已经记忆好的组块关联起来,可以通过编故事的形式。

这让我想起上中学那会儿,同学直接经常互接CD听,有一次借了一张在家听了好久也没还;后来另一位同学也想借这张,就找我并让我第二天带上。为了防止我忘记,他给我编了个故事:晚上吃饭的时候,有碗和盘子,看到这种圆的东西就要想到CD也是圆的,然后就立即把CD装到书包里,第二天带上。也不知道是因为这个故事,还是因为这个奇怪的方法,我那天晚上果然就记住了带CD。现在看来,这位同学运用的正是这本书中所提的“宫殿记忆法”——把要记的事情和你熟悉的场景关联起来。

回顾和考试

回顾是对已学知识的复述,考试是更加严格的测验。记得我上学那会儿,特别反感“复习“,既然学会了,为什么还要再看一遍呢。作者认为,少量多次的回顾知识可以让我们记得更牢。为什么上学时的数理化知识现在大半不记得,但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抛物线、加速度、氧化还原这些概念仍然记得?因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概念,不知不觉我们一直在“复习“它们。

相比回顾,大量的“充满挑战”的测验,则可以帮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加透彻。在学校里,分数高的同学通常会做大量刷题来练习,以及学校组织的频繁的考试(据说现在一周一考?),也是这个道理。不过书中也说道,重复进行简单测试(比如每次轻松考满分),对技能的提高并无益处,只有不断挑战“偏难“的题目,才能使自己进步——这也是所谓“刻意练习”的原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