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读书会

《浪潮之巅》之AT&T公司

2018-07-01  本文已影响80人  二小姐Yiermin

开始本书笔记之前,特别感谢挚友冉峰对本书的推荐和赠予。让我有幸能卷入大西洋彼岸的知识浪潮,在中国大陆上的我内心也能随之高低起伏,输出自我的个人读书随记,想我所想,问我所问,思我所思。

图片-冉峰赠书于二小姐

始于1877年而止于2006年的百多年帝国AT&T,尽管读完第一章我才知有AT&T和at&t之分,但它毫不影响我拿着手机打字对电话的追溯。

吴军博士17页文字并没有按照时间记事的方式娓娓到来,但读完你却发现该有的全都有。不过正好合我意,我向来是一个记忆恐慌者,不过“百年帝国”、“几度繁荣”、“利令智昏”、“外来冲击”这四个四字词语毫不费劲的让我能随时随地的打开对它认知的记忆。

图片-AT&T大事记 图片-AT&T大事记

记忆一“百年帝国”“几度繁荣”

正如书中所言“AT&T自创立第一天起,就是龙头老大,直到它被收购的那一天。”,电话之父亚力山大•贝尔1875年发明电话到1877年成立电话公司再到后来电话的业务发展,这是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远程实时的交互通信,促进社会的进步便是一个帝国象征。再加之对研发技术的重视,1925年成立贝尔实验室,垄断的行业地位用垄断利润中销售额的3%用于研发工作,射电天文望远镜、晶体管、数字交换机以及被后来我们应用广泛的计算机C语言也因此得以诞生。百年帝国有它昔日的辉煌,有它对社会的卓越贡献。因此,你也不应惊讶于我们的江泽民主席在2008年亲自接见了贝尔实验室的访华代表团。

记忆二“利令智昏”“外部冲击”

1984年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的第一次分家、1895年6000多家电话公司的涌现看似AT&T衰落的根本原因,但这些只不过是是市场的良性竞争,只不过是为其修剪枝叶。但内部的“利令智昏”和外部的“外来冲击”才是根本的两大原因。

内部在面对1995年股市形势大好的时机,华尔街的投资公司、公司的老总们、股权的员工们心想为何不在短期狠狠捞一把?正是如此,他们忽略了公司长远发展,自断设备制造部门和电信服务部门相辅相成的组合优势,杀鸡取卵的将其分为电信服务的AT&T、设备制造的朗讯、计算机的NCR,纵使不少人发了财,但公司也因此开始进入衰落的深渊。正是如此,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到来彻底击垮了它,在不要钱的实时通讯面前它毫无优势可言,即使2005年他的小儿子公司SBC上演了蛇吃象并购了AT&T,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也未能阻止法国阿尔卡特的并购,便让“百年帝国”从此消亡了。

读完第一章,我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词语“顺势而为”,在时代的浪潮里不仅仅是公司要抓住风口浪尖,对于个人而来经历时代浪潮尤为可贵。我们反观1995年的股票市场,站在AT&T的角度,这当然是不好的推动,但作为生活在当时的个人来说,又是否像购买AT&T股民一般可以大浪淘金?再反观2000互联网泡沫时代,虽然我认同作者在结束语里说的“今天,我们依然传扬贝尔实验室昔日的辉煌,就如同我们传颂着古老中国强汉盛唐的文治武功、西方罗马帝国的传奇一样。毕竟,AT&T是在历史上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公司”,但仍然阻挡不了我对他的猜想“拥有充足资金和领先无线技术的AT&T倘若抓住互联网下崛起的移动电话业务,129年会变成199年么?如今它又是不是我们心中引以为豪的公司-华为的最大劲敌呢?”

第二个词语便是“放眼长远”,同样结合两个关键时期分享,股票时期在1995年形势大好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你又是否金蝉脱壳呢?朗讯股价每股百美元时,有曾想到最后以不及峰值二十分之一被并购?源于贪婪而是否又败于贪婪?即使当时一些高管不乏远见者,但他们股权所剩无几是一种无奈,也何尝不是一种失策。

当然,人非圣贤,谁也不能永远料其始终。而我当下处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新技术席卷而来的时代,人工智能是生产力,区块链是生产关系,物联网是链接方式,大数据是底层基础,每一个行业都将会被重新定义。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个人又将如何选择自己的变革之路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