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教学“克和千克”

2018-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听雨徐华

联系生活,教学“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是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认识好这两个质量单位,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正确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灵活使用教材,合理设计这节课的教学。

一、从生活中找准知识的起点。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如果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忽视对学生起点的正确把握,那么学生很难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二年级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做了调查:你的体重是多少?星期天,你妈妈带你买了什么?你知道它们有多重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有多重?学生反馈回的信息:我的体重是62斤;我的体重是25千克;我是58斤;星期天中午,妈妈去买菜,买了1斤黄瓜、2斤桃子、还有一条2斤3两的水库鱼;我帮妈妈买了一包500克的白糖;我奶奶家的猪快300斤了;爸爸能喝半斤酒,妈妈只能喝1两酒……从这些信息看学生对“斤”和“两”要比对“克”和“千克”熟悉的多。虽然在商品上标的是“克”和“千克”,用的秤大多也是以“克”和“千克”计量的,但我们口头交流中大多用“斤”和“两”。学生从小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影响,对“斤”和“两”有了一定的体验。于是我决定在教学“克”和“千克”之前,先让学生认识“斤”和“两”。

二、在操作中感受“斤”和“两”。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才能真正学好知识。在学生做过调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斤”和“两”。学生准备了许多物品,有水果、大米、矿泉水、食盐、2分的硬币、饼干、书包、书、牛奶、鸡蛋,还有杆秤、天平、盘秤。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先来学习使用杆秤。让会用杆秤的学生在小组中当师傅,认识一两、半斤、一斤、二斤、三斤、四斤、五斤。从称大米开始,称出一两大米,放入准备好的方便袋中,每人放到手中看一看、掂一掂。感知1两。然后往袋中加大米,二两、三两一直加到一斤,感知10两就是一斤,1斤=10两。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1斤。估一估几个桃子是1斤?几个鸡蛋是1斤?几本数学书是1斤?……再称一称,进一步建立1斤的观念。然后自由称出物体的质量,学生兴致很高。

三、回教材中学习“克和千克”。

有了“斤”和“两”的铺垫,减少了知识形成的跨度,学习“克”和“千克”就容易多了。从百货大楼买的物品上标的是“斤”和“两”吗?为什么不用“斤”和“两”呢?“克”和“千克”是全世界都用的质量单位,为了和国际接轨,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好“克”和“千克”。先认识盘秤,找到1千克、2千克、5千克,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大米,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和1斤比一比,想办法验证得出千克和斤的关系,原来1千克=2斤。从前边的6个桃子大约是1斤,8个鸡蛋大约是1斤,1袋白盐是1斤……推出12个桃子大约是1千克,16个鸡蛋大约是1千克,2袋食盐是1千克……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借助天平认识“克”,建立“1克”的观念。

四、到生活中应用“克”和“千克”。

学习了“千克”和“斤”的关系,加强了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的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我的体重60斤就是30千克呀,两瓶矿泉水就是1千克。一袋面粉25千克就是50斤。开展“我是合格售货员”的活动,用前面准备好的物品,模拟生活中的购物情景,称出质量,进一步体会“克”和“千克”。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把你的观察、收获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教学素材,学生的兴趣更高,参与意识更强,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

�Q��q������|�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