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人生课:告诉孩子,只有认清坏人,才会自我保护

2020-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妮妮小屋
(该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1

一位初三孩子的妈妈,在群里告诉我们,她孩子的班主任提醒家长,平时要通过和孩子闲聊,掌握孩子心里真实想法,让闲聊变得有价值。

这位妈妈平时一直这么做的,也很认可班主任的观点。

我也认可这个观点,不过以我的实践经验及结合身边一些样本来看,和孩子闲聊看起来漫无目的,但实际上,要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以及要以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开展,这其实是很难的。

如果到初三,一些家长才开始养成和孩子闲聊的习惯,我感觉还是有些晚了。因这个阶段,往往是家长焦虑和孩子价值观直接碰撞,最为冲突的阶段。

一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很多孩子身心负担很重,陷入了成绩焦虑状态,宁可花点时间跟朋友和同学闲聊,恐怕也没什么时间和家长闲聊了。

闲聊真的是亲子沟通中,很有价值的事儿。

但这些应该是其实是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进行的,通过闲聊交换不同的生活空间里的感受,逐渐了解到孩子的一些想法,思考孩子面临困难时,家长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这些年,我自认还是一个很称职的家长,基本上孩子的各种情绪,都能在我面前得到及时化解。

我们也常常通过闲聊,获取对方不知道的信息。尤其是在讨论很多社会新闻中,我和孩子形成的最大价值观,就是与人为善和不要轻易以貌取人。

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我保护的人生必修课。


2

我到现在都记得,每次从幼儿园里接孩子回家,开心不开心都写在脸上。

难过总是难免的,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像往常一样,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温和坚定的人生态度,足以帮他接纳和承受不良的情绪,得到有效释放。

而闲聊的前提,一定是在双方情绪都比较平和的状态下开展。

正好,我才读了莫言的最新小说集《晚熟的人》,里面写到的坏人,让我印象深刻。我就通过上学放学途中,以闲聊的方式,给孩子讲了几个莫言笔下的坏人故事。

故事一:

在《贼指花》里,莫言写自己,有一次到东北和当地的文学朋友采风,团里有一个男同伴,曾向大家展示过他钱包里世界各地的外币,这当时让莫言还挺稀罕。

这事本来也不算什么,莫言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异常。

但是多年以后,团里的另外一个男同伴尤金,从国外回来见到已经得诺奖出了大名的莫言。

这才告诉了莫言,实际上,活动当天晚上,那个男同伴的钱包丢了。所有人的怀疑都指向莫言,理由是只有莫言看钱包的眼神那么喜欢,他们还悄悄到莫言房间,包括把莫言的行李箱都搜查过,只是没找到什么证据而已。但莫言,一直都在大家的怀疑范围里。

结果这位海外回来的男同伴尤金,给莫言讲了他知道的真正小偷,原来是在这个采风团里,最美最受欢迎的那个“女神”。因为是她,后来让尤金把失主的身份证还给对方,说这是盗窃的江湖规矩。

尤金讲完,一声哀叹,说没想到自己心仪的女神,竟是个贼,还枉让当年贫穷的莫言,受这般委屈。

但莫言立刻就想起了后面的一件事。

他后来有一次,到宾馆去见老家来的一位老乡,曾亲眼看到一个戴着口罩,穿灰风衣的高个子,从老乡隔壁的房间,悄然无声的溜出来,下了楼梯。

没一会儿,隔壁山西来的商人,就大喊着自己三万块钱不见了,报了案。

警察还到隔壁的房间,询问了莫言和他的老乡。

第二天晚上,东北几个文学上的朋友约莫言一起吃饭,上一次到东北采风团的组织者也在,当莫言看到他的身高和他那件灰色的风衣时,他明白尤金讲的这个丢钱包的故事,真正的偷窃者是谁。

当年东北采风团的,活动组织者自称曾是一个小地方的刑警队队长,后来因为办案受了伤,放不下所热爱的文学,才自己组织了一个杂志,自立山头。

他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也是他盗窃成功率这么高的秘密,更是人人都不曾怀疑他的真相。

此刻,想起真正的贼是谁,莫言心里很清楚了,也明白了当年那个女神和活动组织者彼此暧昧,女神肯定也发现了对方偷窃的秘密,但她宁可让别人怀疑自己。

但莫言选择了对尤金什么也不说,把这件事的真相装到了肚里。也许看透不说透,是莫言一种行事做人的本分。

他只是通过文字,诚实地向读者讲述了这个故事。

不过是让大家懂得,什么叫做知人知面不知心,一个最不像贼的人却这般模样,让大家在生活中多一些对坏人的防范意识。

不随意错怪一个好人,但绝不能对坏人掉以轻心。一个人说了什么不重要,标榜在口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行动,他做了什么。

故事二:

这本小说集里的《晚熟的人》,有个一个叫蒋天下的人。他年轻的时候装傻子,赤着脚坐在水边,用脚等着鱼上钩。

莫言成为知名文学家之后,谁知道,村里因此抓住第一个致富机会的就是当年的“傻子”蒋天下。

他马上选择买下莫言旧居附近的地,做起了邻居,并搞起了旅游开发。

等到莫言回老家探亲的时候,才发现这蒋天下真的是有商业头脑的天才。

原来年轻时候那些装傻,只不过是为了逃避一些本该自己去履行的责任,最终这些责任,都得让周围其他人来承担。

这也是某种程度的“坏”,这可能就是“聪明人”自称晚熟的处事方式吧。

如今赚到钱的蒋天下,得意洋洋的给莫言炫耀:“大哥你们都说我装傻,其实我不是装傻,我们老蒋家的人有个特点,那就是晚熟,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

只不过,莫言这个从山东高密走出来的农民作家,还是把这个喜欢耍聪明的蒋天下,最后吃了一次亏,写在了故事结尾。

原来蒋天下使用的建设用地,本身就是非法用地,就是有争议的。

那块地是上世纪60年代划出的“滞洪区”,尽管河水已经断流了30多年。

但如今,蒋天下自建的擂台和展览馆都因“非法用地”而被摧毁,多少又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思。

故事三:

这还是一个和莫言家拐着弯沾点亲的女人,出现在《红唇绿嘴》里。

这个口才极好的女人叫覃桂英,小的时候,左右脚都长了六根脚趾,因此而自卑,这事被她城里来的老师知道后,善良的老师还陪她去做了手术。

谁曾想到这会是一个蛇与农夫的结局。后来在那个疯狂的年月里,她和另外一个男生,带头整这位老师。最终,老师不忍其辱,选择了以死抗争。

再后来,差点就可以飞黄腾达的覃桂英,被人举报当年逼死了自己的老师,因品质问题,错过了人生的机会。

兜兜转转的又回到乡下,最终和当年一起带头闹事的男生结了婚。

这一对奇葩的夫妻,只要有点儿机会,就要给村干部找点麻烦,时不时还要到外上访胡说八道,活成了不折不扣的刁民。

后来发现传播谣言可以为难管理者,更是变本加厉,还自己建了两个公众号,吸引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粉丝”来关注。

覃桂英见到莫言,还嘲笑大作家的文学号才那点粉丝,还不如自己运营的,通过制造谣言可以很快“吸粉”的营销号。

她甚至打算卖给莫言的两个谣言进行自我炒作。分别是:“某年某月某日,有关领导找你谈话,让你担任一个副部级领导职务,你说当不了,原因是当了领导就要开会,一开会你就打瞌睡。”

第二个谣言:“莫言的父亲临终时希望不火化,直接装棺入土。但莫言不同意,说大家都火化,你也必须火化,咱不能带这个头。莫言父亲气得一口气没上来,就这样离世了。”

这两条谣言,覃桂英和莫言商量,一条卖价两万,她来安排自己粉丝众多的公众号来发布。

莫言果断拒绝,回复她:“谢谢,我不买。”

覃桂英这种坏人,往往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伤害那些曾经无私帮助过自己的人,失去了作为人最宝贵的善良和底线。


3

我和孩子闲聊完这三个故事,和他分析讨论后,形成以下共识。

照理说文学,有的时候是远离生活的。但莫言的小说,往往都能直接反映现实。

他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现实探寻背后意义的思考,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他绝对不会简单的非黑即白,坏人也不是单纯的坏。

他们都会有人性中灰色地带的那一面。因此,莫言对于笔下的人物,总能看得到藏在文字背后的一种怜悯和同情。

即使是恶人,莫言也不会简单的大骂这样的人有多坏,而是把他们人性中脆弱和卑微的一面也呈现出来,依然是把他们作为“人”来书写。

也只有这样,对判断“坏人”的标准,才会有更加清晰的洞见,而且对于这种坏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我觉得莫言是有份温情的提醒包含在其中的。

只有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坏人,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观察方法和思考,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才能真正学会自我保护。

读他的作品,总能反思很多东西。我想,这恐怕就是小说家的最高境界吧,文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唤起人们普遍的共识和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本文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女性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