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马扎罗·日更专题散文

【哲思】时间

2021-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lisa易

我一直是一个对时间与存在比较敏感的人,在未走进心理学之前,总是莫名地陷入一轮又一轮的空虚与无聊当中。

这半生,似乎没有经过太多的努力,也就获得了平顺的生活。家长没有过高的期待和要求,没有过多的束缚和控制,自己也活在知足常乐的洒脱中。

也许正因为这样,带来了极度的虚无感。我不知道来到世上为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直到有一天,看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震惊了,原来,那日复一日的循环刻板的生活,就像把耶稣永远针在了十字架上一样。永恒的重复,带来巨大的焦虑和恐惧,就像活着如同死去。

后来,我看了许多类似的电影,比如《土拔鼠之日》、《爱再来一次》……

还记得《爱情呼叫转移》的第一幕,极度无聊单调,至今印象深刻:徐峥颓丧地拿着公文包,机械性地走进电梯,按下无数次按过的同样的楼层,无力地打开房门,客厅演着同样的肥皂剧,老婆做着同样的杂酱面,用同样的方式卷起面条……以及他脑袋里预演的接下来的每一个动作,在头脑无数遍放映过的,现实却分毫不差地继续重演。

他崩溃了,脱口而出:“我们离婚吧。”

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耶稣被钉在永恒里,看到了一天又一天永无止尽的土拔鼠之日,看到了一餐又一餐的毫无意义。我被卷进了重复的死亡黑洞。

我再一次问自己:活着为了什么?

走进心理学,我竟然羡慕他们的创伤,至少,他们为挣脱而努力;我学习家庭治疗,竟为家族没有给我派谴任务没有使命而哭泣……

我一直在存在中寻找存在的意义,转了一圈,才发现存在在当下的每一刻都有意义,在《深夜遇见苏格拉底》的电影中,我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我开始慢下来,去感受自己,去触摸时间,去面对死神递过来的焦虑,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

原本以为从此获得对时间彻底的领悟了,可今天,再次认真读起《父性》,在鲁格 肇嘉描写地球的岁月里,我再次震惊了。

“地球的寿命已经大约有45亿年。如果我们将这一似乎无止境的时间当作单个太阳年来看待,哺乳动物一直到了12月的中期才出现;原始人,首次出现在画面中是12月31日晚上的9点;早期智人,大约在午夜的前10分钟到来;有着类似我们身体特质的现代智人,几乎是在这一年将要结束的前3分钟出现的;而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就在最后一1分钟产生了。像苏格拉底、基督和其他任何我们认为属于古代的人物,都挤在最后的几秒钟内。”

不知道你们看到作何感想,我被深深地震撼,为了更清晰地印在脑海,画了一幅草图。那橙红色的一小截,只有一丁点属于我们人类的历史,意识的起蒙还很幼小,过去的漫长岁月属于无意识。

可是,如今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得不感慨,人类何其渺小,又何其伟大。

我们的一生,与地球岁月相比,真的只不过电光火石一瞬间。可如此短暂,依然要拼命地绚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