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命运水
庆幸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作品除了发现问题和人生哲学反思,也应该表达导演对该问题的解决和反抗探索。条件限制,没有体验到120帧的观影体验,但是3D版也足够。有几处泪点,有许多台词都能触动道德神经,会让自己拿起道德的指挥棒,审视自己是否也参与了说故事或是需要提炼精神内核的狂热。我们总是说故事和精神内核,却不知是别人的真实生活,是别人的痛点。浴血奋战的士兵成为表演的道具,表演结束成为多余,每个人都是从自身利益去对待来自战争的英雄,你给别人谈真的不能再真的感情,别人一直在谈冷的不能再冷得利益,这场烟花绚烂, 歌舞升腾的赛事狂欢,士兵沦为陪衬。当真命天女在狂歌,我感觉不到观众对战争和战士们的理解和感恩,以热闹的场面表现大家的冷,大幕拉起,士兵出场,我感到入骨的冷。画面的闪回,战场与现实的对比,对于战争,媒体和政客宣扬了什么,而真实又是什么,我们心理有了轮廓。“在战场他们想杀我们,在这里他们想把我们变成傻瓜”。哪个是最佳选择,他们宁愿回到最危险的战场,那里最起码有真实。有一段士兵妨碍了清场人员的工作情节,士兵被他们殴打。是什么让工作如此冷冰冰,每个人都在做份内的事,却让我们的世界更冷漠。不知道责任制到底对与否,是否在明晰利益结构时弱化了合作,不是你的工作范围坚决不插手,是你的工作也尽量推给别人。林恩有选择留下的机会,国内各方对他们的态度,爱慕之人喜欢的是他士兵的身份,姐姐的挽留,身份的焦虑,生命意义的探索,让他需要寻找超越自身的信仰,宿命是否成为选择的解脱。我能理解他最后的选择,我必须回去。他们不需要故事的精彩和精神的传承,只是求生的本能。我没有经历战争,却有类似的心境,不能也变成冷冰冰的一份子,也要反抗求得解脱。寥寥无人的电影院,中途退场的几个人,走出影院沥沥寒雨,让心境更凄凉。谁都不是救赎主,暂且美国战争的是非,只道人与人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