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88444/52d42567678eaf44.jpg)
上午第三节的上课铃声响起,我淡定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瓜田李下”四个大字。扭头问学生:“同学们,谁知道瓜田李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孩子们纷纷猜测:“一个姓李的在西瓜地里?”
我摇摇头,提醒他们:“西指西瓜,李指李子,也是一种水果,谁在西瓜田里?谁又在李子树下?”
“瓜农在西瓜地里,种李子树的人在李子树下。”
“那如果不是呢?如果是路过的陌生人在西瓜地里,李子树下呢?”
“那一定是小偷。”孩子们得出结论。
“不见得吧,也有可能只是累了歇歇脚呢。”我提出疑问。
“但是在人家的瓜地里,或李子树下休息,就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被认为是小偷。”
“对,确实,这种行为很容易引来误会。瓜田李下呢,出自曹植的《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就是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如果不想被误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接着引导。
“那就不做那些容易引起别人误会的事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我赶紧说道:“你们说的太对了,比如上课的时候,你不坐正往前看,而是扭着头歪坐着,或是脸朝后,就很容易让老师误会你在说话;你要是趴在桌子上,老师就可能误会你在睡觉;有人在扔粉笔头,你也捡了一个握在手里,并在一旁笑着看热闹,老师肯定会以为你也在扔粉笔头。所以,上课按照老师的要求,让讨论时讨论,让坐直时坐直,让自习时就保持安静,这肯定就不会被误会。对不对?”
学生们听后,立马坐直,一声不吭。
我之所以一上课就提到“瓜田李下”这个词,是因为上周五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在地理课上乱扔粉笔头,被地理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但有个学生却特别不服气,认为自己没错。地理老师亲眼看见她左右扭头说话嬉笑,她却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跟个斗鸡一样,梗着脖子跟老师嚷嚷。班主任还没说她两句,她便怒气冲冲地把手里一根笔狠狠摔在地上,扭头走了。班主任再找人叫她来办公室,她也不过来。班主任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该怎么办?对于这样的学生,能怎么办?我建议道:“先这样吧,下周一再说。”
这个女学生我多少是了解一点的,性格有点疯,也很执拗,很爱跟旁边的男同学一逗一搭地逗乐子。有时候我也会瞪他两眼,或说她两句,倒是没有出现顶嘴的情况。孩子嘛,犯错不可怕,就怕犯了错还不自知,不悔改。地理老师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都可以当他们奶奶了,说话还这么不知道尊重,道德礼貌上明显是欠缺的。
看着学生们不说话了,我又接着引导道:“被误会了不打紧,老师批评你了也没关系,不用生气,也不要着急上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要是真的犯错了,跟老师认个错,改了就好;如果是老师误会你了,说明你的行为引起了老师的误会,你可以跟老师解释清楚,下次避免瓜田李下就可以了。孔子说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犯错了就主动承认错误,并给老师道个歉,咱们还可以快快乐乐做朋友,对不对?”
学生们听了,都笑了。我不知道上周五跟老师顶嘴的这个女生听明白没有,我是希望她能主动去给地理老师承认错误,道个歉的。
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你要是跟他们硬碰硬,结局只会是两败俱伤。很多时候,我们也要学会妥协,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唤醒他们,希望孩子们都能学会自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