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看不见

2018-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少笙__

读大二的时候(2015年),柴静拍了一个视频叫《穹顶之下 》,那时候空闲的时候经常刷微博,就看到有很多人转发 ,本来不感兴趣,对世界的态度也很漠然:北京的风沙云 雾又吹不到苏南。

那时候我对雾霾的认识很是浅薄,其实它并不遥远,就一 直在我们身边。过了几天我才了解得到,《穹顶之下》是 柴静自费调查的,调查的原因是她还没有出生的女儿便患 有肿瘤。然后我就去完整的看了调查视频。

而我此时想的问题是:对雾霾的调查,或者对雾霾的科普 ,难道不是农业部门、环保部门更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吗 ?而且廉政工作已经慢慢普及开来,相关部门又怎么会为 了企业给的那点小费而不顾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然后放低监察度?不仅仅是雾霾问题,还有水污染的问题。

这都是小问题,问题是过了几天,我想把这个视频分享给 舍友却找不到了,被下架了,细思极恐,我抽了自己一巴 掌,真疼!一瞬间看不清了,就像空气中的尘埃,带着钢 铁的熔炼的味道,一是遮蔽眼睛,一是扑进了肺里,然后就在肺里燃烧起来了。

现在来看,中央的环保推进力度之大,多少也跟柴静的呼声有点关系。虽然本质上是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

跳出来看问题,其实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能够一刀切的 ,一定得先发现问题,这时候因为利益相关可以无所为, 然后是局部出现问题,调解,不行就压制,防止动乱,维护社会稳定,负面消息基本不会传出去,如果传出去了一 丢丢,网络键盘侠就是一种超级放大器,或者说大喇叭更形象,因为尖锐,吵的人烦心,传着传着事件就变了味道 ,甚至与事实完全相反,吃瓜群众不再吃瓜居然一同深陷其中,参与讨论、传播、发酵。

不过一般情况热闹不了几 天,就会有新的热点了,之前的事情就会慢慢的凉掉。可是一般的局内的真实消息不会轻易传出去,事情会成闷葫芦,没人知道。直到有一天,屋顶着火了,锅盖是盖不住 了,这时候就可以一刀切了,各级相关部门自证清白,连带的只是地域的管理问题,这时候就体现了一刀切的好处 ,政策开始出台,监管加强,我们的家园再次美好起来, 欢呼雀跃,横幅四起,一切充满了斗志,效果立竿见影, 老百姓们都开心的合不拢嘴。不合规的人企,很心慌,很无奈,事情闹大了嘛,不是我不仁义,而是谁的肩膀能抗得了天呢。

"死人了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知是谁暗地里说了这么一句 ,网络时代就是敢说话,忽然觉得挺有道理,都是百姓都是命,是命就得看运气吧。

最近一周读了柴静的《看见》,感觉我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有些偏激,爱憎分明是好事,不过有时候温柔对待世界的同时要装萌装傻装可爱。有时候理性对待事件的同时更 要力争奋斗,也不要伤害自己,在一职谋一事,也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柴静是一个有温度有感染力的记者,勇敢、担当、社会责任感都能够体现在她那娇小的身上,《穹顶之下》的初衷 不是痛斥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弊端,不是需要彻底清除有问 题的企业,她只是在思考也带动我们一起去思考这个问题 ,去重视这个问题,更提出来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 题。结果摊在网上几亿个人一起来说这个事情,味道明显 变的厉害,剑指偏锋,环保部门、企业都会被口诛笔伐,时代造 势不得不封,谁不希望天能够再蓝一些,风口浪尖国家不 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不能够及时颁布对策,矛盾是需要缓 和的,激进主义只会带来更加严重的问题,一时间封了所 有的煤炭厂还是重污染厂,让掏煤球的老大爷怎么去生存, 所以国家认同柴静的同时还是封了《穹顶之下》。只能 说,一切有为法,何必太较真。

《看见》这本书,看着很是感动,准备再读一遍,再来写 读后感,对于《穹顶之上》被封两年前后的态度转变,也 算是我的一种成长,事情都是两面性的,就像《看见》里 的真实采访,杀夫女犯们大部分忍受着多年的家暴;不良 少年的偷窃是因为无人管教;踩猫视频的主角并非冷酷无情只是心理上残缺;卢安克追求自由的教育方式充满矛盾 却又让人认同;药家鑫做出连刺人八刀的残酷举动竟然是 源于对父母的惧怕。

最近一起的案件,南京女孩溺水案件,事实已经确定了,是女孩的爷爷和爸爸在她书包里装了两块砖头,然后推下河里。至于细节上,很多事情难以评判,只愿世间没有疾病,可是穷本身就是最大的疾病,穷生恶、恶生罪,穷且志坚者,世界上又能够有几个人。如果有来世,愿小女孩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