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顺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老人言,看人看人品。道德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个概念,但是关于道德的不同水平和发展阶段,大家却未必有清晰的认识。本文将从两个最著名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开始,结合孔子的论述,给出三种理论的对比和分析,同时从道德发展的角度给予孔子理论一个全新解释。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932年)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写成《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年)一书。在该书中,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概括如下:2至5岁,前道德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特征是无道德;5至8岁,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特征是绝对服从权威、重结果;8至11岁,可逆性阶段(初步自律道德阶段),特征是要求平等,重行为动机;11岁之后,公正阶段(自律道德阶段),特征是主持公平、平等。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958年)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 – 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1958年,在其博士学位论文《10-16 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中,首次阐释“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概括如下:0至9岁,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性阶段,特征是避罚;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特征是趋利;9至16岁,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特征是赞赏和认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特征是刻板遵守;16岁之后,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特征是多数人同意可改变,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良心定向阶段),特征是普遍道义高于一切。
三、科尔伯格和皮亚杰的理论对比和分析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比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覆盖面更广,也更客观。与科尔伯格相比,皮亚杰的儿童显得有点早熟,10岁开始进入道德自律,11岁之后就达到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够主持公平、平等了;而在科尔伯格的理论中,15岁还在刻板遵守权威或秩序。
2.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高级阶段,比如科尔伯格理论中的“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相当于行为人对普遍原则或自然法有清晰的观念,相信普遍原则的存在,并付诸实践。但是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停留在“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或“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3.道德发展并非严格按照理论的顺序进行,比如有些社会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儿童很早就有了良心(普遍原则)的观念,同时维护道德秩序,等再长大一些,才有社会契约的道德观念。
四、孔子理论的新解释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段表述,也可以看成是一种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具体分析如下:15岁,志于学,向其他人学习;30岁,立,把学到知识和经验内化,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进入自律阶段(守经);40岁,不惑,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明辨不疑,懂得变通;50岁,知天命,认识到普遍原则;60岁,耳顺,在实践中运用普遍原则,懂得坚持;70岁,从心所欲,自律和普遍原则完美融合。
上文是对孔子理论的一种新的解释。
为什么先“立”再“不惑”,因为“立”是固守经文教义,即守经,还不知道权宜和变通,这在实践中往往会碰壁,那就会产生疑惑。这个古人已经阐述过了。
新的解释中,新的地方在于:“耳顺”的传统解释是听得进逆耳之言,或者能听出语言背后的真实意图,本文的解释是,在实践中运用普遍原则,懂得坚持。因为“耳顺”是“知天命”的下一个阶段,当认识到天命之后,对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模式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固守经文法条,而是根据普遍原则去行动,但这会与现有的秩序相冲突,甚至是冒犯权威,这时候,如果有人质疑或批评自己,“耳顺”的人能继续坚持普遍原则。同时这时候的行为还未完全符合普遍原则的标准,需要结合他人的批评和普遍原则来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下一阶段“从心所欲”打下基础。
五、科尔伯格和孔子的理论对比
1.孔子的“志于学”相当于科尔伯格的“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2.孔子的“立”类似于科尔伯格的“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同的地方是遵守原有的权威或秩序,不同的地方是孔子强调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3.孔子的“不惑”与科尔伯格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但完全不同。说它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指的是,它们都是对现有规则的改变。说它们完全不同是因为:改变的方式不同,中国没有形成“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中国人的改变是变通,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前提下,实施方式通过变通来寻求最优化;而西方的改变是基于“社会契约论”的改变,即只要多数人同意就可以改变。本质区别在于,西方的改变方式是推翻现有的理论或条款;中国的改变方式没有寻求去推翻现有的理论或条款,而是悬置理论或条款,开发出各种具体的应用法则。
4.孔子的“知天命”类似于科尔伯格的“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但也有不同。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对普遍原则的认识。不同的地方在于,科尔伯格的“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更强调追求本质上的公平和正义,而不是条文上的;孔子的“知天命”的侧重点是系统地认识到了普遍原则,依然不懈努力,但看淡个人的得失。
六、总结
孔子的各阶段年龄都大于科尔伯格、皮亚杰的理论。原因是,一,科尔伯格和皮亚杰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的道德发展,缺乏成年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细致研究,而孔子的理论是贯穿一生的道德发展理论;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体系也在不断进化,很多古代圣贤参悟了一辈子的思想,比如天赋人权、自然法、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和人道主义等,被内化为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则,通过传统和教育,很早就给未成年人进行普及。所以在思想认识上,现代人可以更早进入更高阶的道德阶段;三,孔子的各阶段,不是说他认识上达到了,而是实践上做到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大脑看懂了,手却说我不会。实践上能做到的时间会远远晚于理论上明白。孔圣人50岁才知天命,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都不知天命,也许,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都太乐观了吧。
本文数易其稿,乃成。特此感谢四为堂主人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