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天堂戏言戏语剧评影评

酷情?苦情!

2019-03-26  本文已影响3人  醉清风_于丛洋
《酷情》剧照

今晚听说新密豫剧团在李岗演出,心情格外高兴。以前多次看新密豫剧团的戏,耳熟能详的有《母亲》、《三娘教子》、《梵王宫》、《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唐宫娇女》、《马童宾抢亲》、《秋娘》等,特别是18年新戏《春秋相国》更是反响很大,轰动了全国。听说,最近又在紧张排练抗战戏曲《嵩山情》呢!期待着他们的精彩演出!

酷情?苦情!

晚饭后和朋友一起来到李岗,早早在前排占了一个座。听早来的观众说今晚唱的戏叫“苦情”,从名字里应该可以猜出这是一部悲剧。待屏幕打上名字后,才发现是戏曲名字原来叫《酷情》。两个小时十九分钟的戏曲看完了,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整部剧中,全部以悲调为主旋律。“一个娘养大三个儿,三个儿养不起一个娘”,我个人认为“酷情”更应该叫做“苦情”更合适。不过,当我看到字幕中“几多辛酸换酷情”这句话的时候,才觉得《酷情》这个题目是有几分道理的。

酷情?苦情!

这部戏讲的是张大娘早年守寡,含辛茹苦地拉扯儿女长大成人。然而,除女儿荷花贤良孝顺外,三个儿子都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儿媳们争相虐待老人,儿子们或助纣为虐,或随声附和,或无可奈何。只是可怜老人命运多舛,连遭磨难。到最后竟然被老大和老三给活活逼死……我为剧中老太太的悲惨结局而唏嘘不已,我为不孝的儿子媳妇们所作所为而咬牙切齿……

酷情?苦情!

戏曲大都以教育人、弘扬正能量为主。这里面关于“孝文化”的内容更是枚不胜举。如《清风亭》、《琵琶记》,现代戏《打碗记》、《拉荆耙》等,把人间真善美,假恶丑极尽描摹。而这部戏曲《酷情》更是不惜笔墨把“孝文化”更好提现出来,给人警醒和启发。当剧中唱到“悔不该听信他们改恶从善,悔不该出院来未去南湾,回家来头一天都不管饭,老邻居可怜我送饭三餐。第二天为掏钱摔碟板碗,第三天全都病倒完……老太婆变成了大丫鬟……”当听到这些的时候,我的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由得为张大娘的结局揪心起来。她的善良好心最终换来了是儿子媳妇的得寸进尺,忤逆不孝。最终,儿子媳妇也为自己的忤逆,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为所有观众上了生动形象的一课。

酷情?苦情!

剧中张大娘的扮演者把人物形象朔造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曾看过她演的《母亲》,在剧中她扮演了一个乡村母亲,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为了儿子能成家,甘愿吃苦受罪,做牛做马。在本剧中母亲那种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爱子护子、委曲求全的形象在她身上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我坐在前排,当戏剧到了高潮部分时,我看到了她的泪从眼里流了出来,真的是太走心了!把自己与人物形象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是何等的了不起啊!不禁要为这个我心目中最美演员点赞!(只是非常可惜不知道她的名字。)

酷情?苦情!

观众们的表情也随着张大娘的命运变化而变化。时而同情、时而唏嘘、时而掩面而泣、时而掌声雷动……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张大娘头发的变化。随着人物悲剧化的不断加深,头发也由原来的整整齐齐变成了最后的凌乱不堪。这也是为了渲染悲剧气氛所做的一种铺垫吧!

酷情?苦情!

剧中其他人物的朔造也是非常成功的。荷花的善良贤惠与老大媳妇的刁蛮无理、老三媳妇的刻薄尖酸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一看爱憎分明。我欣赏老二和老二媳妇知错能改,勇于担当;我欣赏老舅同情姐姐,但又无奈的复杂心情;我更欣赏申庭长多次仗义相助,助善除恶的高风亮节……整个团队阵容整齐、专业素质相当高,甚至不亚于省市级水平。

酷情?苦情!

剧团的乐队也是非常优秀的,袁团长亲自掌弦,乐师们伴奏也是有板有眼。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为渲染悲剧增添了不少效果。

新密豫剧团乐队

新密人爱看戏,也就造就了对戏曲的高标准。新密豫剧团正是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锐意进取,不断改革,才在戏曲之路越走越远。鄙人拙诗一首为凭:舞台艺术下基层,新密剧团排头兵。倾心演绎真善美,乡音乡韵醉观众。

和兄弟诉苦衷 舅舅处理家务事
兄弟三人商量养母办法
大雪纷飞中无奈的哭诉 去女儿家中坠落山崖 被申庭长救出 背着送往医院 女儿荷花寻找母亲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酷情?苦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