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游记

游记06:宏伟工程都江堰.今非昔比映秀镇(四川之旅之六)

2018-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鱼然然妈妈
2011.6.12拍摄于都江堰 2011.6.12拍摄于都江堰

    早晨6:30分,我们早早吃过饭,匆匆忙忙赶往都江堰,因为今天的行程安排非常紧凑。去映秀还有一段路程,而且很容易堵车。紧前不紧后,晚上的宴会也不能太迟。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跟随导游,到目的地后,我们迅速进入景区内开始游览。

  据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

       都江堰附近的景色十分秀丽,文物古迹也比较多,什么伏龙观、离堆公园、灵岩寺等等,因为不是太熟悉,我听得云里雾里,一头雾水。

        安澜索桥就是一例。它也叫“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战争中已经被毁,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我也就糊里糊涂的听着。

        在游览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后,我们坐上区内的观光车继续前行。到了都江堰的最壮观处,驻足远眺,此时的景色尽收眼底,让我惊叹不已,书本上的都江堰于与眼前的都江堰完全是两个概念。

         都江堰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名副其实。

         都江堰根据江河出山口处这一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四川经济的腾飞,与都江堰的经久不衰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因为我不敢走索桥,没有去看二王庙。它就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内有李冰石像。

        在大家去二王庙游玩时,我在树荫下与当地的一农妇聊了起来,让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汶川大地震时都江堰竟然未见受损。

        中午,在都江堰午饭后,顶着烈日,我们继续前往映秀镇。

        映秀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是阿坝的门户,距成都约9000米。山路弯弯,一路所见,几乎走上一程就能见到灾后的残垣断壁,特别是道路摧毁、山体滑坡的痕迹随处可见。因为是去灾区,车内的气氛比较凝重,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5.12。

        据介绍,映秀镇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人口近1万人(常住人口6000多一点),其中农业人口4000人左右,辖9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744元。汉族与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交错居住,各民族共同合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共谋划策。

   映秀镇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修建了映秀湾发电总厂、华能太平驿电厂、福堂水电厂等水电站,因此有“水电之乡”的美称。

  车到映秀,我们走出车外,首先目睹的就是倒塌的漩口中学。位于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废墟现已被保留为地震纪念馆。漩口中学原来在汶川县漩口镇,因修建紫坪铺水库搬到映秀镇,与映秀中学合并统称为“漩口中学”。全校共有学生1527人,教师133人。

    在5.12地震中,这个学校有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27名学生2名教师重伤。

        我带着相机,在四周仔细的看了看,说实在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五层的高楼深陷了两层,歪着的飞檐,斜着的旗帜,在微风里悠悠地飘飞着,像是在对我们诉说着那惊心动魄、催人泪下、不堪回首的一幕……

        其实,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随后几天多次发生强烈余震,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到14日下午,仅有2300多人生还,并且有1000余人伤势严重。救援队全力抢修公路,并空降大批人员进行救助。

        灾后,重点对口支援映秀镇的是广东的东莞。据了解,映秀镇首先得到的上千套板房的支援。我也围绕这个小镇,逛了一圈,现在的映秀是小而巧、别而致,美而靓,静而秀。

       爱,托起了映秀人生命的日子!

        历史的伤痛,定格在了我的心里,定格在了所有的映秀、四川人的记忆里。三年后的今天,看到今日的映秀,我再一次流下了泪,但这泪早已与往日的不同,我的泪里包含了许多的感慨、感叹和感念!我感慨那些无惧、无畏和无私;感叹那些与千难万险中挡不住的脚步;我更感念那些压不弯的笔直的龙的脊梁!

2011.6.12拍摄于映秀 2011.6.12拍摄于映秀 2011.6.12拍摄于映秀 2011.6.12拍摄于映秀 2011.6.12拍摄于映秀

2011.6.12拍摄于映秀

2011.6.12拍摄于映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