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中水土不服的运行时特性
本系列文章为个人学习笔记:禁止转载
用OC运行时特性进行排序
我们来看个和搜索有关的例子。首先,定义一个表示视频信息的类:
final class Episode: NSObject {
@objc var title: String
@objc var type: String
@objc var length: Int
override var description: String {
return title + "\t" + type + "\t" + String(length)
}
init(title: String, type: String, length: Int) {
self.title = title
self.type = type
self.length = length
}
}
其实,在Swift里,这类内容定义成struct
更合适,但为了演示OC的运行时特性,我们把它定义成了一个派生自NSObject
的类。并且,通过关键字final
限制了它不能继续被继承。
Episode
有三个属性,分别表示视频的标题、类型和长度。然后,我们重载了description
属性,以便后面通过print
直接打印Episode
对象。
这一切都很简单,然后,我们定义一些测试数据:
let episodes = [
Episode(title: "title 1", type: "Free", length: 520),
Episode(title: "title 4", type: "Paid", length: 500),
Episode(title: "title 2", type: "Free", length: 330),
Episode(title: "title 5", type: "Paid", length: 260),
Episode(title: "title 3", type: "Free", length: 240),
Episode(title: "title 6", type: "Paid", length: 390),
]
接下来,我们要先按type
排序,并在排序后的结果里,继续按照length
排序,该怎么办呢?Apple在开发者文档里介绍了一种叫做NSSortDescriptor的用法,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功能强大,但是又必须要看文档才能掌握的技能。
为了排序type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typeDescriptor
:
let typeDescriptor = NSSortDescriptor(
key: #keyPath(Episode.type),
ascending: true,
selector: #selector(NSString.localizedCompare(_:)))
其中:
-
key
:表示要排序的属性; -
ascending
:表示是否按升序排序; -
selector
:表示要进行比较的方法;
其次,定义一个Array<NSDescriptor>
:
let descriptors = [typeDescriptor]
最后,把episodes
转型成NSArray
,调用sortedArray(using:)
方法,把descriptors
传递给它:
let sortedEpisodes = (episodes as NSArray).sortedArray(using: descriptors)
这样,就完成排序了,但我们会得到一个Array<Any>
的结果,为了查看它的内容,我们得这样:
sortedEpisodes.forEach { print($0 as! Episode) }
然后,我们就可以在控制台看到下面的结果了:
title 1 Free 520
title 2 Free 330
title 3 Free 240
title 4 Paid 500
title 5 Paid 260
title 6 Paid 390
此时,我们就完成了按Type
进行排序,接下来,我们还要在这个排序结果里,把Free
和Paid
的视频按时间排序。理解了上面的套路之后,就很简单了,我们继续定义一个lengthDescriptor
:
let lengthDescriptor = NSSortDescriptor(
key: #keyPath(Episode.length),
ascending: true)
这次,我们使用系统默认的整数比较操作符就好了,可以不明确指定要使用的selector。定义好之后,直接把它添加到之前创建的descriptors
数组里:
let descriptors = [ typeDescriptor, lengthDescriptor ]
这样,重新执行一次,sortedArray(using:)
方法就会返回这样的结果:
title 3 Free 240
title 2 Free 330
title 1 Free 520
title 5 Paid 260
title 6 Paid 390
title 4 Paid 500
看到了吧,现在,每一类视频里,就是按照时长进行排序的了,这就是NSSortDescriptor
的用法。当你理解了这个过程之后,就能体会到它的功能强大,我们可以在descriptors
数组中,包含任意多个不同的NSSortDescriptor
对象,来实现复杂的搜索功能。但是,如果你不看文档,Hmmmm...,估计你也很难理解它的使用方法。
除了不怎么好学之外,上面的方法在Swift里还有个先天不足,就是我们使用了OC的两个运行时特性:一个是Key-Value coding,用来读取属性中的值,一个是selector,用来表示排序时使用的算法。编译器对这些当然一无所知,只要语法上正确,就会开绿灯。但是,显然,调试运行时错误要比编译错误麻烦的多。
那Swift的方式呢?
显然,尽管NSSortDescriptor
的思想并不难掌握,但把它用在Swift里,还是显的有点儿水土不服,这主要表现在:
- 首先,从定义之初,就限制了我们必须使用
class
,必须从NSObject
派生。但显然,这样的信息在Swift更适合定义成struct
; - 其次,我们要在使用API的时候,把
Array
bridge到NSArray
,从NSArray
再bridge回来的时候,类型变成了Any
,我们还要手工找回类型信息; - 最后,Key-Value coding和selector都没有利用编译器提供足够充分的类型检查;
所以,对于Swift原生类型来说,NSSortDescriptor
并不是复杂排序规则的最佳解决方案。那就究竟该怎么办呢?你可能会想,Array
不是有一个接受函数参数的sorted
方法么:
episodes.sorted {
// Complex sorting code here
}
但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相比之前NSSortDescriptor
的方式,不仅我们无法有效表达要排序的规则,而且,把这些规则统统塞进一个排序函数中也并不利于维护。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我们又要对title
和length
排序了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