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冬日里的美食:零食系列之煨年糕和煨罗汉豆
严冬腊月之时,大人们农闲了,准备年货。搡年糕是每家每户的一件大事,年糕意味着年年高嘛。我们绍兴这里的风俗就是正月初一早晨要吃糖年糕,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年年高。
搡年糕的这一天,我们台门里的几户人家都聚集在一起,男女老幼齐上阵,比过年的任何一天都要热闹,都要忙碌,都要兴奋。女人们把糕花一笼一笼的蒸出来,男人们脱掉厚重的外套抡着锤子起起落落用劲搡,孩子们嘻嘻哈哈的等待父母亲扯一团糕花出来裹着咸菜呼哧呼哧的边吹边吃。整个台门里氤氲着淡淡清甜霭霭水汽融融暖意。男人女人们一年的疲惫抖落,老人小孩们生活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踏实感。民以食为天嘛,有了充足的食物,内心就安定了。搡年糕的高潮一直要延续到用这些柔柔韧韧的糕花揉捏出各种鸡鸭鱼、猪牛羊、兔狗猫等各种形状,代替真实的生物供奉菩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等年糕搡成后,每天晚饭快烧熟时,一般在还需要再扔进去一个草结头进灶壳肚里时,我奶奶会用火钳钳几块年糕,外面用白纸包裹着,放进灶壳肚子里去,在冒着火星的草灰堆里煨年糕,用火星煨熟的年糕,拍去纸灰,表皮金黄、香香脆脆的,里面嫩糯,诱得我们几个小馋猫肚里的蛔虫都往上钻了。
那个时候的寒假可几乎没有寒假作业,放寒假了,是纯粹的放松。不过那时的冬天是真正的天寒地冻,比现在可要冷多了。那时的衣服没有现在的保暖,不是年年有新棉絮缝制的棉袄穿的。所以当别的小伙伴不怕冷的在外面捅冰棱(俗称寸管糖)或在结冰的河面挖冰块吃的时候,我就安静的坐在我们家大台门的堂前,一把竹椅子上垫上厚厚的旧棉垫,手里烘一个火熜,脚下也烘一个火熜,火熜里盛着草灰,偶尔有炭火的话,放几粒进去。火熜放进草蒲团里,为了保暖时间长点。我会问奶奶要一把罗汉豆子,要一双筷子,放几粒罗汉豆子到火熜草灰里,这就是煨罗汉豆,不时的翻动罗汉豆,等待罗汉豆青色的表皮变黄,罗汉豆的香气冒出来。或许在等待的过程中,口水早就在口腔内泛滥了。但应该很少有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因为有我奶奶在,在村子里算是有得吃的。所以不至于很馋样。
解放前,爷爷奶奶在黄浦江上开大货轮做生意,自己拥有两艘大货轮,家底殷实,我奶奶很能干,会做各种美食,又疼爱我们。我呢,从小是个病秧子,我奶奶对我特别的宠溺。所以一到冬天,在大堂前烘两个火熜煨罗汉豆,这个情景记忆尤其深刻。
简单的写出来,算是对那段岁月的回忆,也是对我奶奶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