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息历史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质通鉴十八之纸上谈兵

2017-07-17  本文已影响21人  YOYO情感小哈老师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质通鉴十八之纸上谈兵

摊开地图来看,韩国的疆域其实很尴尬,它和魏国属于标准的“犬牙交错”。

当年魏国强大的时候,它的疆域如同人的两条腿骑在韩国的头上,腰部顶着赵,左腿蹬着秦,右边顶着齐和宋,还有一只脚底板踩着楚。

而韩国就在魏国的跨下,怀里抱着大周集团的总部洛阳做着强国的美楚。

但到了现在,魏国的左腿已经被秦国一口口吞噬殆尽,腰部和右大腿也被赵国咬掉了一大口。这下就把韩国彻底地暴露在了张着血盆大口的秦国面前。

到了公元前262年,韩国已经被秦国强制瘦身成功,变成了小蛮腰。它高耸的胸部就是上党郡(山西长治一带),腰部是野王邑(河南泌阳一带),翘臀则是河南偃市至郑州一带——黄河就是它的腰带。

现在,野王邑被秦国一口吞掉了,没了腰部的连接,胸再大也没用了。所以,时任韩国领导人的韩桓惠王(姓名不详)决定把这个胸部送给秦国,于是,他一方面派人到秦国进行和谈,另一方面到上党郡要求原郡守靳黈进行交接,并且撤离上党。

但上党郡原太守靳黈就很不乐意。

靳黈是个有气节的人,他说的很明白:我是上党太守,我的职责就是守卫上党。秦国要想拿走上党,他得自己来取。如果我没守住,那我就以死谢罪。

于是,靳黈被撤职,冯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继任的上党郡太守。

不知道冯亭接到让他接替靳黈担任上党郡太守的任命时,心里是不是有十万头草泥马飞腾而过。

他很清楚,此时的上党需要的不是太守,而是一个投降代理人。

但他决定自己选择一个投降对象。

1、这是一个注定烫手的山芋

韩桓惠王不知道,冯亭虽然不如靳黈那么硬气,但他也不想把上党郡交给秦国。

其实也好理解,以前打了败仗,割让几个城池给秦国,那是割肉片,虽然一年总要割上几片,总算还能承受得了。可这上党是个大郡,包含大小城池十七座。如果说这是韩国的胸部,那最码也得是H罩杯往上,这肉割出去,是要疼死人的。

但冯亭也很清楚现在的形式,光凭硬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别说总部不支持,就算倾整个韩国之力,上党也守不住。所以,这个胸已经不属于韩国了。

我守不住它,但我也可以不给你秦国。

于是,冯亭马上派人到赵国,找到赵孝成王赵丹,告诉他,上党郡十七城归你赵国了,就看你敢不敢要。

赵丹就找到他舅爷平阳君赵豹(赵豹是赵丹奶奶吴娃的亲弟弟,被赐姓赵),问他的意见。

赵豹连忙劝阻道: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如果有,那这馅饼一定有毒。现在秦国故意切断上党和韩国的联系,就是为了轻取上党。如果他不能从韩国手中得到上党,就一定要从我们赵国手里得到。韩国守不住上党,我们赵国凭什么能守得住呢?所以,千万不能要。

但这不是赵丹想要的答案,于是他就又去问他亲叔叔赵胜的意见。

赵胜说你傻啊,当然要了。我们发动百万大军也未必能打下一座城池,现在轻轻松松的就拿到十七座城,这种事还要问么?赶紧跟他们签合同,小心到嘴的鸭子再飞了。

但这个赵丹并不傻,他就问道:那秦国要是发兵来打呢?

赵胜大手一挥,咱有廉颇,你怕他个甚?野战廉颇打不过秦国,但守城绝对没问题。

于是,赵丹就派赵胜去接收上党郡,并且封冯亭为华阳君,并且赐给封地。上党郡各城官员也都晋爵三级。

冯亭苦笑道:我出卖了国家的土地,却又享受因此而得到的利益,实在是——好尴尬啊。

其实,冯亭把上党献给赵国的初衷是希望赵国在面对强秦的时候,能够主动的和韩国联合抗秦。

但问题是,秦国似乎看透了他的这点小心思,所以它并没有直接攻打上党,而是将兵锋指向了韩国的大本营。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61年,秦国发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这意味着,秦国的大军距韩国都城新郑已不足百里。

这就相当于,秦国已经坐在了韩国面前,指着他的鼻子说老子下一步要去打赵国了,你给我老实待着别动。

公元前260年,秦国开始攻打上党,这场战役,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史记》都只用了一句话来记录:

《资治通鉴》说的是: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

《史记》说的是: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

上党之役,没有任何悬念,没有任何游说合纵或者选将抵抗的过程,秦军到,上党归秦。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境内,赵国军队在长平接应。

是年四月,王龁率军攻赵,赵孝成王令廉颇迎战。

​2、这是一次注定无果的谈判

在冷兵器时代,有时候一块地盘的归属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这种地方,我们称之为战略要地,也叫做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秦国从魏国手中夺取了少梁(陕西韩城),标志着魏国的势力被尽数赶出黄河之西;

取阴晋(陕西华阴),打开了通向韩国的大门;

取曲沃(山西临汾),打开了通向魏国的大门;

取武关(陕西商洛),打开了通向楚国的大门;

……

可以说,秦国就是这样,一口口地蚕食着一个又一个的战略要地,不断的向外推进。从原来一个与世隔绝的僻壤小国,到现在向全世界伸出了它的触手。

上党就是赵国的大门

曾经在某本书里看到一句话叫做:无襄阳则荆州不足以用武,无汉中则巴蜀不足以存险。

意思是没有襄阳的拱卫,荆州就没有战略意义;没有汉中为门户,巴蜀就算不上是险地。

我觉得其实可以再加上一句:无上党则赵国就只能裸奔。

以前,秦国要攻打赵国,需要向北绕过上党,先翻山越岭地攻取阏与,然后才能看到邯郸。可是两次阏与之战,都被赵国打退了。

但上党不一样,它就在赵国的西面,太行山之巅,如果拿下它,便可以居高临下,俯瞰赵国。说句不好听的,站在这里洒泡尿都能顺风飘到到邯郸去。

所以,我相信赵国明知道上党是块烫手的山芋的情况下,还选择接受上党,不是因为他们不怕秦国,而是被逼无奈。

于是,秦国战领了上党,秦军兵锋直指赵国。赵国马上派出廉颇据守长平,以期拒秦军于国门之外。秦、赵之间的战略大决战,竟然在小小的长平,提前爆发了。

长平,现在的山西高平市西北,位于太行山与王屋山交汇之处,原属上党郡。

王龁挥师东进,廉颇迎击,双方接战数次,赵军屡败,损兵折将。

廉颇到底老成持众,一看打不过你,老子不跟你玩了。干脆依山傍河扎下营垒固守,就是不出战,把王龁耗在了这里。

这时候赵孝成王赵丹也没闲着,跟楼昌、虞卿商量这长平那边老吃败仗,咱们可咋办呢?

楼昌连想到不用想就说道:那还能咋办?弱国的标准动作呗,派人去秦国媾和,大不了割几个城给他。

虞卿马上表示反对。他说到这节骨眼上了,和与不和那还不是秦国说了算。战场不给力,谈判就没地位。我们就算是求和,秦国也不会同意。不如派人用重金去拉拢楚、魏两国,如果他们两国同意援赵,那秦国就以为我们结成了抗秦统一战线,到时我们谈判就有底气,也更容易成功。

这个虞卿其实不是名字,他的名字叫虞信,嘴皮子功夫利索,所以早先深得赵丹信任,刚一来就赏金赐银的,后来封他为上卿,所以称为虞卿。

但这次估计前线老打败仗,把赵丹给吓糊涂了,所以他没听虞卿的,而是派郑朱赴秦国求和。

秦国倒也客气,好吃好喝接待了郑朱,但就是不谈正事。

这边赵丹一看郑朱挺受优待,就对虞卿说,你看,秦国接纳郑朱了,看来和谈有希望。

虞卿说你可拉倒吧,秦王接下来肯定会把郑朱去求和的事向各国宣扬,各国看到你派人去求和,就绝对不会再出兵援救赵国;而秦国知道我们孤立无援,就更不会讲和了。

只有战争,才能嬴得和平。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享受和平。

不久以后,赵孝成王接到消息:秦国拒绝了他的求和。

3、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长平,山岭起伏,地势崎岖。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在这里扎下营垒,则易守难攻。敌我双方皆是如此。

廉颇到底是员老将,把营盘修建的寨高坑深,任你秦军几路来攻,我自巍然不动。

当战争打成这种消耗战的时候,比拼的就是毅力了。但毅力源于底气,在战争中,这个底气就是粮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孙子兵法》

长平之役究竟打了多长时间?

就我查到的资料来看,有说是六个月的,也有说是三年的。说三年的则说秦国粮草充足,从河道运粮所以比赵军运粮还快,后勤保障彻底碾压赵国。

但我个人觉得不太靠谱。

单说后勤,秦国的大本营关中平原,产粮能力就能抵得上整个赵国。更何况它还有成都平原做为大后方,而前方的泌阳一带以及临汾一带都已经属于秦国了,这使秦国粮食的储备量和运送能力能甩赵国几条街。

但是,几十万大军在线前僵持三年(据考证秦军可能超60万,到后期或许能达到上百万),这已经不单单是后勤供应方面的问题了,还会涉及到国内以及战场附近各大城市的经济、民生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三年的僵持,在外交上出现变化的可能性会被无限放大。必竟,秦国要统一各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魏、韩、楚、齐、燕等各国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在秦、赵僵持三年之久,却依然无动于衷。

所以,我更愿意采信六个月的说法,即从公元前260年的4月至9月。

但无论是多久,长平这个地方,命中注定就是赵军的死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孙子兵法》

再说一遍:长平这个地方山岭起伏,地势崎岖。

所以廉颇的防守战术是正确的。因为无论对哪一方,在这种地方扎起营垒,都是易守难攻。

但赵军的长项是骑兵,赵国的劣势是农业。

骑兵的意思就是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纵横驰奔,杀敌取将。而赵国之所以大力发展骑兵,是因为游牧与耕种并存,而这种生产方式导致赵国的农业生产先天不足。

现在,你让骑兵离开战马,进入营垒,跟秦军打起了以比拼粮食储备的消耗战,这让你的领导赵孝成王情何以堪?

所以,对于廉颇来讲,在长平这个战场上,防守消耗是正确的战术;但对于赵国来讲,选择长平作为战场本身就是错误的。

看着把营垒修得越来越坚固的廉颇,赵国的董事长赵丹气得直吐血:你个老家伙,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再这样耗下去,老子都得去当裤子给你筹粮食了。

所以,他决定临阵换将。

4、这是一个注定背锅的将军

估计是秦国也有点撑不住了。

面对着乌龟壳一样的赵军大营,王龁这个名字虽然是咬东西的意思,但照样干着急咬不动。这样相持着,花钱如流水一样,虽说秦国现在家大业大,不差这点钱,但当丞相的范雎也心疼啊。

所以,他决定学习当年田单对付燕国时,用反间计让骑劫替代乐毅,以获得最终胜的案例,也让赵国换个将领来,说不定就有机会了。

他把目光投向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此时的赵奢已经去世了,而身为他的儿子,赵括倒很有“将二代”的资质,据说是从小熟读兵书,谈论起领军布阵来,也是头头是道。玩起兵棋推演来,甚至还能把赵奢给打败。所以,这赵括虽然年轻,却已经是名声在外了,俨然是一颗灿烂的将星正在烁烁升辉。

就他了!范雎马上派人去邯郸到处议论着长平的战事,说廉颇空有其名,打了几个月,败仗吃了一大堆。这要是让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带兵,那秦军早夹着尾巴逃跑了。

赵丹听说了以后,也突然想起来:对呀!谁说赵国无将?我这不还有赵括嘛!

于是,他马上决定任用赵括接替廉颇。

但蔺相如表示反对,说这么大一场会战,你让一个只读过兵书,没带过兵的年轻人去打,肯定不行。

赵丹不听,说你这是老思想了,谁都不是一生出来就会打仗的,总要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嘛。

蔺相如是外人,提出反对意见也就算了。赵丹没想到,连赵括他亲妈也出来反对。

赵括的母亲说我儿子我知道,你真不能重用他。当年他爹和将士们一起出生入死,同甘共苦。他倒好,刚一当大将就乐得找不着北了,整天忙着往家里拿福利,还到处去买良田美宅。领导你以为他爹是名将,他就也是名将,其实他们父子的心思完全不在一个点上。所以千万别派他去。

估计赵丹是误会了,他以为老太太心疼儿子,怕儿子到战场上有个三长两短的,所以才极力反对。

于是,他就有点不高兴,说老太太你别管了,我决定的事情不会再变。

赵括的母亲没办法,只好说你要真想用他也可以,但咱说好了,他将来要是吃了败仗,你别找我们赵家算账。

赵丹说放一百个心吧老太太,相信你儿子,他一定能行!

于是,赵括就率领援军来到长平,见到廉颇,宣读了赵丹的命令。

我相信,以廉颇的智慧,在将虎符交给赵括的时候,他应该是松了一口气的。

有时候,我会带点恶趣味的想,廉颇会不会一脸意味深长地拍拍赵括的肩膀,说上一句:小伙子,好好干,我看好你哟!

5、这是一个注定埋人的大坑

除了虎符,廉颇移交给赵括的,还有他亲手布下的丹河防线。

当初廉颇驻守长平时,共布下了三道防线。最前端是空仓岭防线,但这道防线很早便被王龁突破,廉颇见秦军攻势锐不可挡,便收缩兵力至丹河防线,借丹河地势之利,挫败了秦军的攻势,使秦军再不能进一步。

而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防线。

有朋友问,学历史有什么用?

如果你想当一名将军,你学完长平战役之后,就会知道山地防御战到底应该怎么打——老将廉颇布下的这条防线是教科书级别的。

丹河防线是偏东的南北走向,石长城防线是偏南的东西走向,两条防线北端和西端相交,形成剪刀形。丹河防线正对秦军,石长城防线连接赵国。

这种布防方式的意义在于,你要正面强攻,我有丹河之利,你攻不过来;你想迂回到防线后方去抄粮道?不好意思,那里是两条防线的“剪刀口”,进来你就会被绞杀。

就算万一丹河防线被攻破,没关系,只要主力还在,依然可以缩到石长城后面继续防御。

但赵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道防线的可贵之处。他看着廉颇苍老的背影渐渐远去,一扭头就先撤换了一批将领,重要岗位全用上了他自己的人。

然后,他发出了西渡丹河,全线出击的命令。

但他不知道,他的对手已经由王龁换成了白起。

面对着赵军的攻击,秦军一败再败,赵军士气大振,长趋直进,一直攻到秦军的大营。

但此时,白起已经派出两万余人,迂回到了丹河东岸,进入了丹河防线和石长城防线构成的“剪刀口”中。但此时赵军主力已经离开了防线,“剪刀口”没有了锋刃,秦军顺利截取了赵军粮道。

同时,另有五千人由侧翼顺丹河向北运动,最终与夺取粮道的两万余人会合,兜住了赵军的屁股,将出击的赵军和营垒中的赵军切割成了两半,并且将其尽数包围了起来。

正在秦军营垒下耀武扬威的赵括收到消息后,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路已经被包抄,粮道被断绝。并且对面营垒中的秦军也开始了反击,战局急剧恶化。

无奈之下,赵军只好后退,仓卒构筑壁垒固守,等待援救。

但赵国的援军还没来,秦国却已经征发河内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入伍,并且全部调到了长平,以阻断赵国援军,以及可能会出现在这里的齐、楚援军。据考证,此时的秦军已经有可能超过百万。

赵国向齐、魏、楚救援,结果无一国相救。

赵括将部队分成四个小纵队,分批次轮番冲击,均被打回。最后亲自撸起袖子上阵,结果被射杀。

主将都死了,已经饿了四十六天的赵军士气皆无,不战而降。

但看着四十万降卒,秦军也有点发怵。放回去吧,不可能。全部收编吧,怕混进来四十万颗定时炸弹。

还是白起有主意:全部杀掉!

于是,将四十万降卒全部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回到赵国。

史载:赵人大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