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钱钟书
今天,本来想随意写个小故事的,当然目的只在为完成今天的写作日志,就在我决定起笔之时,看了一篇文章,大概说的是写作的同时,作为写作者,也许有一定的阅读量来时不时的为自己充点电,我是很同意这样的观点的。
不过这篇文章让我想到自己从前阅读的经历,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同时在看钱钟书的《围城》和老舍的《四世同堂》,让我惊讶的是,我竟然没觉得这两个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居然都是同一个时代的,等过了一段时间才反应过来,《围城》和《四世同堂》里的故事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战前后,而两种截然不同的故事构思,顿时让我感概颇多。
说起钱钟书和老舍,兴许我对老舍觉得更熟悉一些,中学时期就挺喜欢他笔下的《茶馆》,后来️又看了他笔下的《龙须沟》,还有《骆驼祥子》,就觉得他笔下的东西亲切。而钱钟书,其实很陌生,高中毕业后,因为久慕其名,兴冲冲的跑到书店,买了本他的《写在人生边上》,对了,好像就是和《老舍小说集》(含《茶馆》和《龙须沟》)一起买的,老舍的小说集差不多都看完了,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至今还不曾过百页,一个中学生看这种书,实在是有些为难。不过对于这俩人,在我的人生中似乎就是形影不离的。当我想要了解钱钟书的《围城》时,哈,《围城》围城的主角还未曾下船,我有看不下去了,莫名其妙找了《骆驼祥子》一口气看完了。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实在是《围城》这部小说人人都说好,好奇又翻开了来,这一次总算是下了决心,要把《围城》看到最后,很不巧,《四世同堂》又映入了我的眼帘,于是乎,这两部小说我就叉着看。好吧,这一次,《围城》还没让我产生兴趣,《四世同堂》上下两册又先后完结了,实在是没法推脱,才硬着头皮再翻《围城》,终于,在度过了漫长的开篇之后,《围城》的精彩接踵而至,直到小说的最后。
怎么说呢,我用了一个我觉得还算合理的比喻。
我把老舍比作是秋天,他谦虚和蔼,平易近人,他的作品在一种充满苦闷与绝望的生活中,也给读者带来一丝类似丰收的愉悦。也许有人会说,读完祥子、茶馆、龙须沟,它们都没法给人带来喜悦,然而,当我为这些人流尽了悲伤后,我还是感觉到了一丝欣慰与包容,这就是我的丰收。所以老舍是秋,他把人世间的悲苦比作万物在秋寒里的凋零,把那些拥有伟大理想和敢于牺牲的普通百姓比作秋日里为人们带来希望的累累果实。他笔下有无数他无法理解的自私自利的小人,但也有无数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守着内心道德底线的平凡人。邪恶、自私、贪婪与堕落,好比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叶子,虽然繁多,但终究要在秋日里凋落;而正直与善良,有如是枝头的硕果,虽然只能在秋日里成熟,却总有一天会带来新生与希望。只是在八月的骄阳里,他的选择和秋一样让我痛惜,兴许他只是化作了一粒种子,等待着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再或新生吧。
我把钱钟书比作是夏天,当然我还是觉得我并不熟悉他,我只是看了他的《围城》,让我觉得很惊讶。他给我的大致感觉是:他很有一股子傲气,就是那种读书人特有的那种类似铁骨铮铮的傲气,当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有这种傲气。所以他看不惯生活中的许多龌蹉,他就把这些龌蹉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围城》中。而看围城,就好像在夏日里欣赏五彩斑斓的世界,来的时候,一路阴凉,并不会让人觉得有何特别,但当阳光穿透每一处角落,把这个大千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时,除了眼前的景色让人目不暇接,它绽放的光芒,是否也让你觉得,夏日的阳光也忒毒了些。我们跟着作者嘲笑每一个应该嘲笑的人,笑着笑着,好像连我们自己也被嘲笑了,当然,到这时,有些人在也笑不下去了,换来的兴许是眼泪。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围城》,它光彩夺目,这就是我看到的钱钟书,兴许只是冰山一角,但他让我走入了围城,却在城里,找不到任何离开的门,就好比夏天,赐予了人间多姿多彩的世界,它的严酷却也让夏日里的每一个无处可逃。
或许,不会有人像我一样,把老舍和钱钟书放到一起来对比,但他们确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同一个时代当然也不代表他们就有可比性,只是在我这里,总是约着来,又约着离去,所以,只要我想到其中一个,很快就会想到另一个。今天看到了一篇有关阅读的文章,又让我想起了他们俩,顺手写了这许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