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语文只剩下默写
我享过不默写的福,更吃过不默写的亏。
我自己读高中时,语文老师几乎从不默写,课本上、考纲上要求背诵的内容,他会提醒我们自己去背,自己去写。需要背的文章,两三节课教完,我们基本上也就能背下来了,自己再注意一下字形,都能掌握得八九不离十。等到考试,同学们的默写得分都还不错。看看现在学生们疲于奔命地背诵、默写、重默、罚抄,我越发觉得当年无需默写真正可算是享福了。
2006年,我初登讲台,语文该怎么教,大部分倒是继承了我当年老师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其他的不说,在我的班级也是基本不默写的。一篇《劝学》教完,提醒孩子们多读几遍,背诵,自己写一写个别易错的字,也就结束了,很快就开始了下一篇课文的学习。有一天,同班的数学老师跟我讲:“你从来不给学生们默写嘛。”我很诧异:“为什么要默写?告诉他们要背要考,自己去背不就行了吗?”数学老师笑着摇摇头,走了;我也继续上课,不默写。很快考试了,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与其他班级相比我的班均分低了好几分,满分10分的默写就低人家4分。现在,我终于明白数学老师那善意的提醒了。
十多年过去了,在年复一年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对默写有了更多的体验与思考。我发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默写检测还是必需的。一方面,现在大多数高中生已经习惯了默写,如果没有默写,很多人就没有背书的意识和动力,没有明确的“任务驱动”和及时的“反馈检测”,学生就不会学习了。(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非但没有养成,甚至可能被扼杀了)另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积累,需要背诵、记忆很多内容,适当的默写检测,客观上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毕竟语文学习,功夫在平时。平时抓紧一点,总不会是坏事。
但是,默写绝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方式,更不是提高教学质量“一抓就灵”的灵丹妙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默写的功能被无限放大了。对很多高中毕业生来讲,他关于语文学习最深刻的记忆可能就是默写:默课文,默词语,默翻译,默答题格式、默作文套路……内容无所不包、形式层出不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强化。更可怕的是,默写之后还有罚抄,写错的抄写100遍并不是天方夜谭,早已成为习惯、成为经验,成为教师敬业、认真负责的标志。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语文老师。如今的高中,从高一到高三,考试频繁,一月一考,早已成为“标配”,一周一考可能还算不上是“顶配”。每次一考,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平均分、上线率、贡献率,全方位多层次地把你的“优势”和“问题”揭示得体无完肤。正如一些领导所言,老师们都是要“脸面”的,如果看到自己班级的成绩不好,甚至远远落后,那肯定是要采取一些行动的。就语文而言,如此密度的考试之下,要确保分数不那么难看,要在一个月甚至一周之内有一些提高,默写就成为了最好的法宝。
谁都知道,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阅读与写作;谁都知道,阅读与写作要提高,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与熏陶。然而,刚开学不久就要考试,就要“分析”,就要“比较”,就要“领先”,除了大力默写,还有什么更好的灵丹妙药吗?当我们的教学只是指向月考、周考时,谁还会去考虑什么长远的发展呢?这个长远的发展,暂时先不考虑所谓终身发展吧,作为高中,总应该以高考为目标吧?如今的语文高考,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化积累和思维品质,如果三年的语文学习,充斥的是默默默,你还有多少时间是在进行真正的阅读和思考呢?
当“一抓就灵”的默写被“抓出血”来的时候,语文教学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我们的教育也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