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 Evernote

如何简洁有序地分类信息-标签与层级之争

2019-07-05  本文已影响5人  Wayney

你是否也因分类而苦恼

不少朋友曾向我诉苦,他们也使用云笔记软件,使用之初为自己的笔记划分了好几个类别的文件夹:工作、生活、学习...信息管理简洁有序,井井有条。
但慢慢地,随着时间推移,大量信息的涌入让分类开始变得不再简单。最直接的体现是:每记录一条信息,都要纠结应该划入哪个分类,使用标签还是文件夹。
举几个场景:
“这个信息,划入A可以,划入B好像也行,那我该放哪儿?”
“标签和文件夹都行,纠结到底该用哪个”
“直接扔到其他里吧,分类太复杂了!”
久而久之,笔记本变成杂物堆,乱的一团糟,自己再没有心情去翻看回顾。
而现有的笔记产品提供了两种分类方式,一类是层级(即文件夹管理形式),一类是标签。那么如何简洁有序地分类信息呢?本文将告诉你答案

什么是层级?什么是标签?

层级分类即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多级目录的分类形式,例如Windows磁盘里层层嵌套的文件夹,具备层次性
标签分类则是一种扁平化的分类方式。打个比喻:标签类似于便签盒中的一张张便签纸,我们可以为任一信息贴上多张便签进行分类。
上个图来更直观地感受一下:

层级 标签

问题来了,不是说标签是扁平化的分类方式吗?为什么也有层级嵌套的结构?
因为“扁平化”及“层次性”只是一种分类理念,而层级嵌套结构是必要的维度管理方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明确标签和层级其实是两种分类理念之后,问题就转变成了,两种理念的边界是什么?我们应该采用哪种分类理念?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为什么要对信息分类。

目标导向:信息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不妨运用目标导向的思维思考一下,信息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信息分类的目的:在需要时能够被快速调出

我们为每一个信息划定类别、存储归档,其实都是为了在需要使用时,能够快速定位到目标信息。

寻找抓手:什么分类方式能最好地实现目的?

现在我们来对比层级与标签两种分类理念

1. 层级

特点:

分类特征:排他性。一个信息只能属于一个最底层子节点,非A即B
检索方式:层级检索。记忆及调取成本与层级深度呈正相关

  1. 排他性极大限制了我们对信息的定义,以及检索的维度
    这个特点是上个时代的产物:在信息尚未数字化的年代,一个信息只能被归到一个分类。
    “现在有两个抽屉和一份报告,两抽屉上分别贴着“法律”和“政治”的便签,报告内容同时包含政治和法律,但奈何一份报告只能放进一个抽屉”。
    可以看出:当分类的颗粒度较小时,这种排他性的分类方式将十分令人抓狂
  2. 分类深度一旦超过三层,记忆及调取成本将骤升
    举个最佳示例:“当你在Windows中,尤其是C盘这种层深过5的区域,一层层地深入去检索某个文件时,是不是感到很难受?”

2. 标签

特点:

分类特征:兼容性。一个信息可以归属多个节点,AB兼容
检索方式:搜索查找。键入标签关键词来检索目标信息

  1. 能更好地标注对信息的价值认知
  2. 信息所捆绑的标签越多,越易被检索
  3. 海量信息的存储情况下,搜索不仅比层级来的快,而且减少了记忆负担

举个例子:
我收集了俞军老师的用户价值公式,它既可以归类于“产品”,也可以归类于“方法论”,这时为其贴上两个标签即可。(如若使用层级分类的理念,这将是艰难的抉择)
而当某一天我想在海量信息中将其调出,“产品”和“方法论”两个标签的共同检索能帮我过滤掉只属于“产品”或是只属于“方法论”的信息。

例如我想回顾主题是“用户体验”的相关内容,当我键入这四个字,结果却包含许多主题不是“用户体验”但正文内容却有提及的文章。
要解决这个问题,往往需要附加更多的筛选条件,以及掌握高级搜索的语法技巧。(我会在其他文章中分享)

总结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标签相较于层级有着更好的定义性及检索性

事实上,细心的你会发现,印象笔记在产品的设计中也在向用户透传他们所推崇的分类理念:印象笔记的层级分类最多只能有三层,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而它的标签却可以实现无限层级的嵌套。


多层级嵌套

那是不是只用标签即可实现对信息的良好管理呢?虽然的确有众多效率爱好者推崇只用标签分类的极端方式,例如他们喜欢Bear这种没有层级,只用标签定义笔记的产品。
但我个人更建议灵活地结合两种方式去处理。
例如:

我自己是运用“标签为主,层级为辅”的分类理念在进行信息整理,标签负责组织信息,层级用于进度管理(收件箱、工作台、归档)。

结语

信息整理的方式因人而异,但理念是共通的,祝各位都能研究出适合自己的信息整理方式!
后续我还会分享更多信息管理的文章,还请点个关注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