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一篇文到一本书1

2020-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金卯刀8862

由“一篇文”到“一本书”的内涵

这里的“一篇文”,指的是教材收录的课文;“一本书”指的是和课文的作者、题材、内容等相关的课外名著。

由“一篇文”到“一本书”指的是:教师在指导阅读教材所收录的某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由此及彼”主动阅读相关联的“课外”名著的兴趣。

由“一篇文”到“一本书”阅读的策略

“细心留意”之把握教材的显性及隐性荐读轨迹

部编教材特别体现了课标的新阅读理念,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强调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如教师上完《散文诗二首》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泰戈尔诗选》、冰心《繁星》《春水》;上完《绿色的蝈蝈》则可以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等。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打通课内“一篇文”和课外“一本书”的关联,不仅教好“一篇文”,更要引导学生读“一本书”。

“精确定位”之精选“一篇文”的“荐读点”

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情感丰富,有的故事跌宕,有的哲理深刻,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学价值,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发掘这“一篇文”教学价值中的“荐读点”,并从这个点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的同时,关注与之相关的一类文、“一本书”。如教《再塑生命的人》,我们可以把海伦·凯勒对沙利文老师的“感激”作为荐读点,引导学生读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她的乐观和拼搏;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把鲁迅的童年生活作为荐读点,引导学生读他的《朝花夕拾》,从中去感受语言大师的童真童趣;教《泥人张》、《好嘴杨巴》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些人物身上的传奇性作为荐读点,引导学生去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从中感受中国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

实践证明,“一篇文”的“荐读点”找准了,语文课堂也变得深刻了,学生读那“一本书”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从阅“一篇文”到读“一本书”。

“适时激趣”之由阅“一篇文”引发读“一本书”的兴趣

温儒敏教授说:“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头等大事”。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能从”一篇文“激起学生对“一本书”强烈的阅读兴趣,显得尤其设问;如教《〈世说新语〉两则》时,我精选了此书中的几个小故事配合课文,通过“读几篇文”—“识一群人”—“荐一本书”三个板块引导学生对《世说新语》产生阅读兴趣。

在“荐一本书”环节,可以连续提几个问题:①“东山再起”“咏絮之才”说的是谢安和谢道韫,你知道“瞎马临池”“二童一马”“望梅止渴”“七步成诗”这些成语是说谁的故事吗?②“新亭对泣”又是为了什么?③比潘安更美的魏晋男子是谁,他又是怎么死的呢?欲解疑问,请读《世说新语》吧。这种基于名著的诱导性设问,使学生对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主动阅读去解疑,阅读效果就很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