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人物

霸主梦 真情泪 ——春秋八霸的人品争议(历史解读)

2018-03-01  本文已影响34人  小关平

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开篇

第二章:齐桓公

第三章:晋文公

第四章:秦穆公

第五章:楚庄王

第六章:宋襄公、吴阖闾、吴夫差、越勾践

第七章:管仲、孙武、范蠡

第八章:结语

————

△开篇

今天来说说春秋时期的几位霸主。

我对政治人物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三点:

一是看此人是否取得成功,是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此为他们的自我价值

二是看此人是否任用贤臣,造福百姓,有利于社会发展,此为他们的社会价值。

三是看此人是否至情至性,一生中有无可歌可泣的故事,此为他们的生命价值。

前两条早有历史定论,自然不用多说,何况这并非让我钟情于古人的首要选择,一个人建立伟大功业固然令人向往,但若能展现自己的特色和人性光辉则更加难能可贵。

本文主要从人性的角度来聊聊春秋时期公认的四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宋襄公有名无实,阖闾、夫差、勾践时代较晚、非处中原,入选春秋五霸的争议较大,故而本文重点讨论齐晋秦楚四位王公)

我不主张大言功绩,而是先说过错。功绩褒得太多,反而冲淡了人物本性。人类生而兼有动物性与人性,人的一生是在善与恶的不断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做斗争,必定会暴露出所谓的人性黑暗面,犯下各种过错。

别说这些手握长戈、胸怀诡谋的政治家,就连孔孟老庄那样的贤人智者,人生中也有过错与遗憾。我们不应抓住古人身上的错误不放,蛋中挑刺地批评他们,而是应该看看过错之后他们会以什么情感和态度去面对。

————

△齐桓公

齐桓公小白就像天枰的两端,功过皆高,大致相抵。其功业巨大,让当时后世欲霸之君纷纷效仿,暂时搁下不提,这里只说过错。

表面来看,齐桓公胸襟广阔,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这管仲当年差点杀死自己,齐桓公是用性命在去换人才。感动吗?未必吧。要不是鲍叔牙,管仲早就死于非命,不舔鲁侯的刀锋,也毙在齐桓的剑下。

相比而言,管鲍之间的友情则弥足珍贵。鲍叔牙苦口婆心、誓死推荐并晓以大义之后,齐桓公才愿意放弃私怨。而鲍叔晓以的“大义”只不过说中了齐桓公心中的私欲——天下霸业而已。

他对管仲最初的感情并不纯洁,更多的考虑是其功用性,只是后来见到管仲对齐国的用处实在太大了,才渐渐倚重他的。在求贤的举措上,齐桓公不如秦穆公和楚庄王,更不如魏文侯和燕昭王了。

再看齐桓公的爱好。从他宠幸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小人就可见一斑,此三人带给齐桓公的无非就是男宠之色、口腹之欲与游娱之乐,他们为了讨好齐桓公,以自行阉割来服侍左右,烹饪爱子给国君吃,储君不做父丧不归,可齐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居然希望让这三个马屁高手来继承管仲辅佐朝政,糊涂到了极点。

秦穆公晚年也有崤山之过,但主要是战略之失,非关人品。而齐桓公为了宠幸他们,无视仲父遗言,不听鲍叔规劝,一意孤行,最终命丧三人之手,造成死后数十天蛆爬满身才被人发现的惨景,自作自受,与人无尤啦。

回想齐桓公初用管仲时所说“寡人好色,有碍霸乎?”,不由笑出声来,也只有管仲会纵容齐桓公的毛病。苏从、伍举、孙叔敖等楚国贤臣不是一直在纠正楚庄王的小怪癖吗?

而管仲个人能力太强,在整个中国史也无与伦比,他只需要齐桓公对他言听计从,而不太在意主君的德行与齐国未来的发展。

说的更透彻一点,管仲的主要志愿是实现自己的王佐之才,而并没做到诸葛孔明那样的鞠躬尽瘁。这点无法苛求古人,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才深入人心,春秋时期主要看的还是才华。

所以,管仲一直没有为齐桓公清除小人,而鲍叔牙为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国君除去身边的杂佞。他与鲍叔牙确实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

△晋文公

(2018年按:近期看到新剧《重耳传》的宣传片,我在对调色、服装、场景深感不满的同时,为了罕见的春秋题材、强大的配角卡司,和喜爱的女主含韵,还是会关注一下的。)

晋文公的错也不少,但有两点与齐桓公不同。

齐桓公有意而为,晋文公无心之失;齐桓公屡谏不听,晋文公知错而悔。

最大的过错应该是一把无心大火烧死了功臣介子推。介子推是跟随重耳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大臣之一,虽然地位不如赵衰、狐氏兄弟重要,但毕竟在关键时刻割了大腿嫩肉救了重耳一命。这与烹自己儿子的易牙不同,那纯粹是残忍的献媚,而介子之举意在救人于危难。

对于这位舍命相救的贤臣,重情义的重耳按理说是不可能忘却的,晋国的文臣武将们都按功领赏了,而向来低调的介子推索性一直低调下去,命运弄人般的被晋文公遗忘了!这才有了重耳幡然醒悟去绵山认错,导致介子被烧死的悲剧。如果说齐桓公的过错是自己一手造成的,那晋文公的过错就像是老天开的一场玩笑。

无独有偶,在对待曹国恩人僖负羁的事情上,重耳下令强调不得侵犯僖负羁一家,可偏偏部下却斗气烧了他的家,这也是老天给重耳披上了一件忘恩负义的外衣。

这两件事情上,重耳都是无心之失,怪则怪命运弄人,让人泣泪。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老国君的真心悔过,让人动容。

多年的流亡生涯让重耳动摇过、伤感过、沉沦过,但在那群誓死相随的贤臣帮助下,他一次次克服了生理与心理上的困苦,最终成就大业。

一个伟人的成功不会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晋文公吃过的苦也是这几位霸主中最多的,而他的内心也最贴近于普通人。

当狐偃灌醉重耳挟持他重登流亡复国之路时,重耳气得要杀狐偃时的模样,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我们喜欢他,也是因为这是个有血有肉的真人。

————

△秦穆公

秦穆公的毛病比较少。他对百里奚属于主动求贤,态度要比齐桓公端正得多。一壮一老的君臣组合让人想起了周文王与姜太公,百里奚也是自比姜尚,声称老朽比太公辅佐文王时还要年轻十岁,真是可爱至极。

秦穆公有一点尤其胜出,那就是广泛的爱好。史料中有不少关于穆公爱马的记载,因为秦国始祖为周王室养马而崛起,所以秦人大多爱马。骑马既能增强体魄,又能陶冶情操,相比于齐桓的贪食好色,要健康得多。

而秦穆公之爱马也非变态式的痴狂,相比于马,他更重视人的感情,这点更加难得。比如他与伯乐、九方皋两位相马师聊天,让他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对擅吃自己良马的三百农民,不仅不杀,反而赏赐他们喝酒,安抚人心。

从这几个故事可以知道,秦穆公施行仁政,重视人才,心胸十分宽广,他虽没有管仲那样的天才辅佐,依然能成就霸业。

他一生中犯下最大的过错就是不听百里奚、蹇叔的劝阻,发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拦击,大败于崤山。

败逃而回的三员大将回国领死,而穆公却将过错全揽在身,对三人不加罪罚。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率军来到战场,收检将士尸骨,好生埋葬,宰牛杀马,祭奠亡魂。

他痛斥自己不听良言,贸然发兵,以致士卒枉死,情到深处放声大哭,哀动三军,无不落泪,感人场面犹如后世的曹操哭典韦,可见穆公不仅知错能悔,而且重视士卒性命,富有人道精神,与战国时期用法残酷的秦王们相比,他要可敬得多。

秦穆公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机会进军中原,只能称霸于西戎,所以未受到中原文明的教化。他去世之后殉葬而死的有177人,其中不乏良臣,可见秦人原始落后的一面,我宁愿相信这是王室贵族的决定,不是穆公生前授意。

但这也成为秦穆公最为后人诟病之处,想来觉得荒谬可悲:生前宽容大度从不滥杀无辜,死后却让这么多人为其枉死。

————

△楚庄王

齐桓公得一管仲而一世无忧,秦穆公兢兢业业而半生操劳。他们不像晋文公与楚庄王那么充满传奇色彩。

如果说晋文公的传奇是一只雄狮,一生颠沛流离,终于称霸原野;

那么楚庄王就是一只鸾凤,前期潜居密林,最后浴火重生。

正如他给人们带来的那些成语:“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楚庄王是浪子回头的典范,从一个迷恋声色犬马的昏君骤变成励精图治、名震天下的霸主。相比之下,齐桓公应该感到惭愧。

庄王的王后樊姬十分美貌,他不是没有再变成昏君的资本,但樊姬不是普通的女人,楚庄王也不是普通的男人,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楚王才重获新生。

人的一生都会犯错:

齐桓公一生都在犯错,越到晚年越是明显,他不觉得自己需要改变;

晋文公在上天安排下也在不断犯错,但他每次犯错都会及时悔改;

秦穆公生前倒是没有什么过失,死后却铸下大错;

楚庄王最有个性,20岁之前把错全犯完了,以至于能够英明一世。

最让人感动的有两件事:

一是著名的绝缨会,宴会之上,大将蒋雄趁火烛熄灭调戏庄王爱姬,被爱姬摘了帽缨去告御状,而庄王命所有人都摘去帽缨后才点灯,变相宽恕那人的罪。可见楚庄王对人才的重视不在秦穆公之下。

秦穆公的马被人吃了,最多不过少了坐骑,没有伤及颜面;而爱姬被调戏是对楚王的大不敬,庄王却能够宽宏大量,不拘小节,王者风度跃然纸上。多年后蒋雄在战场上为救楚王而不顾性命,战后向楚王请当日之罪,更是让人唏嘘,足见人性之美。

二是相国孙叔敖死后,楚王思贤致病,滑稽优伶优孟扮作孙叔敖的形象去见楚王,竟让楚王信以为真,以为孙叔敖起死回生,竟执意要让他为相。这种对臣子的真情和对贤才的渴望,让楚王深深地印上了明君的记号。

————

△宋襄公、吴阖闾、吴夫差、越勾践

  “春秋五霸”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这四个人都有一定的呼声。

贵族气度的宋襄公以仁义为名,妄图称霸,却功亏一篑,其实我还挺喜欢他的,此处略去不谈。

而阖闾灭楚,夫差灭越,勾践灭吴,都是实力超凡的霸主,虽然只霸一方,却也足以与当年的秦穆公相提并论了。但说起来,我却十分不喜欢此三人。

阖闾一生就没干几件好事。为了一己私欲,分别让专诸、要离两位勇士刺杀吴王僚与庆忌父子,结果逼死了专诸之母,杀害了要离一家,为的只是让壮士无后顾之忧。

伍子胥号称孝子,却也参与其中。果然你们贵族的父母是人,他们平民的父母就不是人?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与人性丑恶一览无余。

(2018年按:近期正在看吴蔚的历史推理小说《鱼肠剑》,她把专诸和要离的行刺动机写得比较复杂,同时也对阖闾的自私狠毒进行了批判。这本书中我最爱的人物是计然和月女,其次才是范蠡、孙武,觉得伍子胥和阖闾都有些腹黑恐怖,对于专诸和要离也是深表遗憾。)

攻破楚国郢都之后,阖闾毫无安邦爱民之举,居然睡遍楚宫,乱杀臣民,让人痛恨。此外还有诱骗成千上万的百姓为女儿殉葬的卑鄙残忍之举,这就是他的称霸之道?真是让人咋舌。

至于夫差,倒是比他父亲多了一些人性温暖,毕竟有宽容勾践之仁和痴爱西施之情,但毕竟还是个刚愎自用的莽夫,亲贤臣,远小人,逼死伍员,身死国灭,也不算什么明君。

勾践的亏心事没阖闾多,但也绝非善类。他能够能人所不能,韬光养晦,隐忍待发,这点固然值得惊叹。但范蠡早已看出他的真面目:心胸狭窄,不能容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勾践开其先例,逼死大恩人贤臣文种,恩将仇报,亦小人也。

————

△管仲、孙武、范蠡

孙武、范蠡,两位旷世人杰,都属于得一而霸的天才,可惜跟随了阖闾、勾践这两个不仁义的国君。不过,他们都很聪明,在功成之日,纷纷选择了退隐江湖,不问世事,对名利的淡薄与人生的超越让后世有识之士得以效仿,汉初的张良正是追随他俩的脚步。

大智者的人生,进能名震天下,退能逍遥人间,谢安、李白、金庸等后世文人无不欣赏这种超凡的境界。

说来也巧,春秋时期最能称为天才的三位智者管仲、孙武和范蠡,他们所辅佐的君主个人能力都不是很强,人品也不高,却都可以称霸于世。可见这三人对各国的王霸之业作用何其之大!

而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手下的百里奚、蹇叔、狐偃、赵衰、孙叔敖、伍举等辈虽也是一代良臣,却都难以与此三人相比。这三个君主一方面自己能力出众,勤于军政,一方面是聚合群臣之力,善于用人,故能成就大业。

————

△结语

春秋时期有人性的闪光,也有很多丑恶之处,若无诸子百家应运而生,为中国人寻找治病药方,谋求哲学和政治上的生存之路,真不知社会发展成什么样!所谓群雄争霸,争来夺去,得到天下又如何?

我所重视的是在刀光剑影之下偶然展现的人性光辉和真情实感,一句信义,一道风骨,一声叹息,一串眼泪,也会让我沉迷其中。而王霸之名,俗世之利,相比于人的情感信义,又算得了什么呢?

2011-9-29初稿2018/3/1修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