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采访录之王石》有感

2021-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The_Pioneer

前天看了《杨澜采访录之王石》,访谈录就王石的主要事迹进行访谈,不是很深入,但依旧能从王石的一些言行上上受到启发。

1.保持好奇心很重要。

因为一直保有好奇心,便以为每个人天生就会有好奇心而且会一直存在。

直到王石讲:‘保持好奇心很重要,很多人会在成年娶妻生子后,每天忙于生计和工作,慢慢地没有了好奇心。’

这才意识到好奇心的重要性,原来好奇心会消失,原来它需要被保护,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突然间想到之前有位老师今年大概35,多次强调好奇心非常重要。

还有同样35岁的一位朋友转行,短短2年内就开始有起色。作为一个已婚女性,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一个家庭女性的影子,生活丰富多彩,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好奇心的体现。

2. 想做的事情去做就好了,不要想那么多。

大概是之前吃了亏:在做重大决定之前没有足够的信息,凭感觉做事,导致实际上做了之后的效果和预期非常不一样。

所以后来再也不敢凭感觉做决定,做一个决定都要想清楚选择的原因,否则心里不踏实。

也导致我慢慢地不太相信自己的兴趣爱好,总觉得对某些事情的喜欢是一时冲动,没有那么重要也不可靠。

但是慢慢地这样生活少了很多色彩,全部都是理性,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做,累。

有一次看一期综艺节目无意间了解到登珠穆朗玛峰是怎样一种体验,看完后心情澎湃,决定以后也一定要去爬珠峰。

但慢慢地觉得这件事相比工作不是那么重要,好像对实际生活并没有什么用,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而已,可做可不做。

当一件事可做可不做时,这件事大概率不会被做。

而当我听到王石讲:‘我在爬珠穆朗玛峰时,第一次近距离面对死亡,总感觉一觉醒来第二天可能就不在了。以前从没想过自己死亡这件事,觉得离自己很远。自从这次之后,我就开始布置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的事情,能够坦然面对生死。’

能够坦然面对生死!

这个感受让我震撼,因为一直相信一个近距离接触过死亡的人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很糟糕,一定会非常努力地过好每一天。

近距离面对死亡是我一直想要的体验。

所以想做就去做,不要去想自己为什么想做,因为你想做的事情必定会给你带来一些什么。

认真做好一件事的收获远超乎自己的想象。

我也是在那刻才明白安妮说的想做就去做,以前我总以为选择很重要,所以把很多精力放在做选择和思考上,其实后来发现大量的行动和坚持更重要。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做错选择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任何事情都有价值,只要你用心做一定能够从里面学到很多。

即使确实选错了,也会因为大量迅速地行动而及时改变方向。而这种方向地改变来自亲身体验总结的经验。相比二手信息,要可靠得多。

(3) 哈佛求学,追求的是一种追求知识的纯粹。

我一直有个读书梦,但基于现实的考虑,去国外大学读研对我的职业或者工作也许不会有推动作用,便也觉得可做可不做,也觉得太过理想化。

而当王石说: ‘’去哈佛留学,追求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这种状态很好。‘’

我的内心像又被戳中了什么,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嘛?

曾经一直想读研,仅仅因为喜欢读书,喜欢探索和钻研知识,喜欢求知。

好像是在很久以前和谁提起过自己的想法,被否定了,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读书是工作的垫脚石,如果不是那就没有意义,所以后来我把自己对读书的这份纯粹的热爱压抑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商业考虑。

但是当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后,便觉得生活失去了很多意义和色彩。

似乎做很多事情都是为了成功、有钱,一直在追逐一些没有感情让自己心动的外在事物,而这些让我很累。

因为有钱对自己而言是生存需求,不是梦想,做好了这件事会让我有更多选择但不会开心。

所以:可以为自己的工作或者是赚钱铺路,但不应该以牺牲梦想或者是兴趣爱好为代价。有梦想和保护自己的梦想很重要,没有梦想生活就没有了念头。

梦想和好奇心会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 拓展生命的宽度,而不是拉长长度。

王石说:‘’拓展生命的宽度,而不是拉长长度。‘’

听到这句话,我也是瞬间被打醒。

之前做人生目标时,觉得无论如何一定至少要活到60岁,这样才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完成这一生想要做的事情。

而王石这句话让我更加坚定从此以后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个阶段只做一件事。

当然一个阶段只能有一个重要目标,但应当还其他不那么重要的目标。生活由很多板块组成,各个板块需要平衡。

短短1小时的采访视频让我受益匪浅。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启发,点赞并且关注我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