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启示录
推文《他把一家小店开到7万家,利润比肩阿里,告诉你:实体经济不老,也从未凋零》读后感
7-eleven神话44年不倒
很简单的介绍下7-11的背景好啦~
1927年,美国南大陆制冰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创立。
得名原因:每天营业16小时,from早7点至晚11点。
1946年,改名7-eleven。
1973年,铃木敏文经过艰苦谈判,拿下美国7-11在日本的特许经营权,并于次年正式创办日本7-eleven。(这一年,铃木40岁)
1991年3月,日本7-11收购了美国7-11 73%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
消费是场心理战
补充:铃木本身是心理学毕业。
案例一:简单说,就是铃木在其他各家超市纷纷减价10%的情况下,采取的是 --- 返利5%。结果大获全胜。
tips:有时候,抓住用户痛点,找准用户诉求,才是最好的营销。
这是王道,好不好!现在,也非常强调找痛点,挖诉求。
案例二:在日本因为通货紧缩,各公司为了争抢顾客,都推出100日元的饭团。而7-11推出的价格贵至1倍的饭团,反而买的更好。
tips:有时候,你以为的用户需求可能一开始就是错的。少些从众心理,多顺从自己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市场需求。
稍微补充几句:之所以铃木敢买别人家两倍的价格,也是因为他们真的对自家饭团认真做了创新研发。不仅口味独特,而且包装精致。因此,即使价格高,还是能获得客户青睐。
7-eleven的经营之道
商业本质:不管社会怎么万千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对客户需求的持续的洞察。
7-11不是在看产品,甚至不看竞争对手;它的眼睛永远在客户。永远贴合客户的需求去不断自我完善。
案例1⃣️1970年代:24小时营业,即使食品
背景:70年代,日本国民生活结构发生变化 --- 人口老龄化,单人,两人家庭,人口少,做饭需求降低。同时,女性解放了,更多的女性离开家庭加入了工作。
为了满足这样的一个家庭结构需求,7-11开始倒入大量即食食品。通过微波炉加热,顾客能在店里吃,也可以在家里吃。
案例2⃣️1980年代:便利性,公共基础事业
背景:80年代,24小时营业已经不能满足顾客对便利店的需求。他们有各种公共事业费用需要缴纳。而7-11的一个优势:离家近。
因此,7-11就把这些公共事业费用缴纳给代办了。
案例3⃣️2000年代:近,方便
背景:到了2000年,宏观经济环境有发生了变化。整个日本老龄化结构越来越显著。老龄化人口占据了大量财富,他们都是年轻时舍不得花钱的。他们的需求是:因为年纪大,行走不便,所以谁近就就能拦截这些流量。
怎办?大量密集的开店。这是统治型开店,要统治一片区域的流量。
同时商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更关心健康。所以,商品安全、安心、品质、价格等等成为了带来流量的重要因素。
案例4⃣️
2010年代:全渠道
背景:互联网、电商、电视购物纷纷崛起,抢占了实体店大量客户。but日本人很注重个人隐私。
7-11很牛逼的做到:没有把这些新零售渠道当作竞争对手,而是和他们成为了合作伙伴。
新零售渠道热销啥,7-11实体店就卖啥,或者成为物流的最后一站 --- 随时取货点。
Ending
7-11的想法就是:竭尽所能去满足顾客的便利。
7-11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把握客户需求洞察,且做到极致。
当然,这个过程,一定要结合各种背景、结合宏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