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在给我们讲故事15
周易第十三卦:同人----和同利益集团的故事
同人-乾上离下乾上离下。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基本定义和术语:各爻的顺序为从下到上:初,二,三,四,五,上;九是表示阳爻,六表示阴爻;位置也分阴阳,二、四为阴,三、五为阳;初和四,二和五,三和上,有阴阳相配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比是建立利益集团,是类似儒家的“亲亲”思想;而同人其实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而达到的一种和同。《东坡易传》的解释和这个类似:“比”以无所不比为“比”,而“同人”以有所不同为“同”。根据前面的泰卦、否卦,我们知道,经过了这个过程,大家明白,光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即使自己人多势众,也不是总可以保持通泰的。我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别人,甚至是自己对手的利益,在充分尊重各自利益的前提下,而达到和同。这种妥协反而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好了,看卦辞里说的,同人于野的“野”,是表示范围之广,但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空间概念里抽象出来,和同的范围涵盖各种利益,包括自己的对手。大范围的和同,才可以保持亨通,有利于开拓,有利于有能力的人施展才华(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这一卦的核心是六二,上顺应九五,取柔顺,又得位守中,这就是同人时,应该采取的态度。咄咄逼人,强迫别人顺从自己,那是征服,不是同人。而六二代表下卦“离卦”,是个阴卦,而上卦是:乾卦,是个阳卦,这就是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初九处在同人之始,既是无私(上无应)、懂得放弃,又是能走出自己利益集团的局限,和同于自己利益集团之外的人,所谓“出门同人”,当然没有问题(无咎)。再对照下面的九三、九四,并且参考比卦,我明白初九和上九之所以能做好同人的事情,正是因为处在开放的两端。
六二:同人于宗,吝。
六二就是狭隘了,因为他只和自己同宗的人和同,那还是比的概念,不是同人。当然,狭隘归狭隘,亲比毕竟也可以看成是同人的初级阶段,不是其相反。注意这里又是卦辞和爻辞各讲各的故事了。或许卦词是侧重看上下卦象形成的关系,而爻辞侧重在讲六爻之间的故事。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三就更糟了,卦内无应,卦外又不及,看着六二要去和九五好,起了歹念,要打劫!想想,九五是至尊,自己干不过他,不敢明着来,就暗藏在草丛中,想伏击(伏戎于莽),又爬到山上,观望动静,寻找战机(升其高陵),但恐怕就是等三年也不行的(三岁不兴)。九三和九五干,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成功过。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也许开始的时候,九四并不知道九三要拦截的六二是九五的人,反正他也是卦内无应,他就来和九三争六二,本来他是据有有利地形的(乘其墉),但还是没打赢(弗克攻),不过万幸他没有打赢!九四明白过来以后,赶紧痛改前非,所以最终结局还是吉利的。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九五很郁闷,明明卦内唯一的女人属于自己,九三、九四都来和自己抢,郁闷之极,竟然放声大哭起来(先号咷)。不过毕竟自己处在九五至尊,九三、九四是干不过自己的,笑到最后的应该是自己(而后笑)。但还是要兴师征讨打赢他们才可和六二相遇(大师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我对上九的解读就和古人们不一样了,上九并不是没有人可以和自己成为同人了。或许和初九一样,他是从卦的这一端向外同人的,所以是“同人于郊”。初九是无咎,他这儿是无悔。正是通过这两爻再次告诉我们,同人是和自己利益集团之外的人去和同。
从这一卦的故事里看,《周易》往往是使用反面的例子,来讲述正面的观点。所以《同人》卦里,很多爻辞都是反面教材,九三、九四甚至连亲比都没有做到,更不用说达到”同人“的境界,这在以后的故事里还会经常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