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史话:最强的人为什么不一定能笑到最后?
《守土与开疆》是张嵚“不容青史尽成灰”系列的第二部。漫长的分裂时期,列国争雄,战火频仍,诸家纵横捭阖,终至一统,经过短暂的秦朝,历史进入稳定与发展的汉朝,《守土与开疆》讲述的便是这段璀璨的历史。
[作者]张嵚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细数两汉政局得失、军事策略、经济手段、风流人物
览尽四百载浮沉,以鉴今朝
两汉四百载,在漫漫历史星河中留下数不尽的故事,随手掬起一捧,俱是熠熠星光,如此灿烂的历史,难怪作者不忍心它们尽成灰。随着作者的笔触,细数两汉政局得失、军事策略、经济手段、风流人物,书页翻动间,那段远去的历史依旧生动,引人生出无数感慨。
最强的人不一定能笑到最后
千百年来,项羽的演绎作品满天飞,一曲《霸王别姬》更是从古唱到今,力拔山兮的武勇,缠绵悱恻的爱情,让多少代观者怆然泪下。项羽的知名度千年不变,甚至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里水涨船高。一句话:这是一个深受世人喜爱的人。
为什么喜爱,理由自然很多。比如他虽然狠,但是够爽直,是条血性汉子。又比如他虽然事业失败,但是用情专一,爱情感天动地,一生得遇虞姬,夫复何求?缠绵悱恻的爱情,给后世增添了几多趣味的谈资。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比较冤:身为正宗楚国名门后裔,手握彼时中国最强大的江东军团,连横扫六合的秦军都败在他的手中,一度雄霸天下谁与争锋,最终却败于区区刘邦,落得乌江边横刀自刎的悲壮结局。惋惜如项羽,怆然如项羽,千载之下,又怎能不叫后人叹息连连?
而事实上,在项羽的人生道路上,他本来有无数次机会,不但可以一举鼎定天下,将野心勃勃的对头刘邦掐死在摇篮里,更可能建立一个雄踞东亚大陆的“大楚帝国”,然而他就像一个胸有大志却不知珍惜的富二代子弟,一次次挥霍了上天赐予的机会。最后的悲情,固然可叹,却也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垓下之战,汉军十面埋伏,威风八面,但其实也只剩下一口气了。常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口锐减。无论垓下之战结果如何,汉军其实也没有多少底气打下去了。何况尚在项羽之手的江东五郡,受战争破坏不大,如果项羽不死,即使不能打回北方,以他为旗帜割据江东自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是这样一来,中国的分裂也许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但是做出这样的选择,于项羽性格而言是再正常不过了。比起刘邦,项羽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人,做事讲究直来直去,比如和宋义有分歧,说杀就杀,怀疑秦国降兵不听话,说坑就坑,哪个诸侯看不顺眼,说打谁就打谁。这是一个从来不弯腰的人。但这样的性格,做朋友可以,争天下却不可。争天下,讲的是能屈能伸,要会妥协,会求全,会忍辱负重。这偏偏是项羽最反感的。随兴所至的结果,就是一次次战略误判,直到最后的灭亡。楚汉相争的结果,不是刘邦幸运,而是性格决定命运。
百忍成金
做皇帝要做出名,方法自然多种多样。有能打的,有能杀的,有能干活的,也有能糟践江山的。相比之下,汉文帝的出名,或许只一个字——忍。无论是他登基之前,还是开创治世之后,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特别能“忍”的人。
说到汉文帝的能忍,不得不首先说到他的母亲——薄太后。俗话说“儿子随娘”,这位身世坎坷的女人,同样是一个能忍的人。
薄太后真实姓名已不可考,本是魏王豹的妻子,也算是王族贵妇。后魏王扯旗造反,跟正在打天下的刘邦撕破脸,兵败身死。薄夫人变成了罪犯家属,发配到皇宫里当奴仆。几年艰辛的奴仆生活之后,出现转折,被刘邦提到宫里做妃子,并诞下一子——刘恒。可这时候她的处境,却似乎没太多改善。而刘邦对这对母子也没太多感情。明枪暗箭下,想太太平平地过日子,那是何其难。要太平,还要忍。忍来忍去,这个无根无基的薄姬,成了后宫里公认的好人。
刘邦驾崩后,皇太后吕后开始掌权,为了巩固吕家外戚独大的地位,吕后大肆诛杀刘邦诸子。而薄姬与刘恒母子能够在这场血雨腥风里幸存,却还是拜了一个字所赐——忍。
忍到吕后溘然长逝,刘恒命运的再次变化。吕家打倒了,刘家皇室翻身了,可是谁当皇帝?
最合适的人选,只能是代王刘恒了。他本人没什么劣迹,又是刘邦的亲儿子,母亲薄姬也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当然,更关键的问题是,这娘俩无根无基的,平日里也低调,上了台做皇帝,看似也好控制。
在登基的初期,刘恒母子的身份也只有一个——摆设。
但对这样的地位,汉文帝本人是不满意的。他现在不再是忍气吞声的代王,不再是夹着尾巴做人的四皇子,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摆设”的身份,无论如何他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改变了中国自夏商周以来松散的国家体制,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大一统、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武帝后来的大一统,其实更多是依靠汉文帝栽的“树”。
有关汉文帝在位时期的种种政绩,史家的赞誉笔不绝书。比如他继续休养生息政策,倡导节俭,多次削减赋税,发展生产。对地方诸侯势力进行遏制,强化中央集权,恩养功臣勋贵,收拢国家权力。同时修订律法,减少苛刻条文,尤其是废除了从西周开始的肉刑,使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走向了文明化。他治下的西汉王朝,生产得到恢复,国库得到充实,中央权威得到加强,百姓安居乐业。犯罪率方面,最少的时候,全国每年断案只有四十起,是中国封建历史上著名的“和谐社会”。
经济基础不容忽视
汉武帝一生的大功业不少,整人多,干工程多,打仗多,外交多,里里外外的多,都离不开一个字:花钱多。毁誉参半的汉武帝时代经济大改革,至今依然是史学界议论的话题,公认的事实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大改革,虽然整合了国家财政,提高了经济效益,充实了国库,强化了中央权威,但有些急功近利,其中的许多经济政策,更像是兴奋剂,虽然可以暂时起到缓解财政困难的作用,后患却无穷,他晚年时期国家疲敝,正是因此而肇始。
但是这些消极问题,千百年来也一直有人为他辩护,比如明朝时期的著名大儒李贽,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就曾反问“若非如此,汝将奈何?”意思是,即使是别人,放到汉武帝当时所处的环境里,除了采取这样酷烈的经济政策,还有别的选择吗?千百年来,这一直是大家的一个共识,引领这场大改革的桑弘羊,也一直被看作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然而事实上,当时的汉帝国,完全有可能走上另一条路,因为汉武帝在位时期,有一个同样优秀的经济学家,不但看出了当时汉朝经济改革面临的隐患,更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人虽然没有桑弘羊名气大,但是眼光却同样睿智,他就是卜式。
卜式,河南洛阳人,和桑弘羊类似,他也是商人出身,比起桑弘羊的“富二代”身份来,卜式是个白手起家的励志人物。他的家庭原本是经营畜牧业的小康之家,小时候父亲去世,家里还有母亲和弟弟。有弟弟,就有财产纠纷,家里闹分家,弟弟总想多分点儿,母亲疼爱小儿子,也向着弟弟,身为长子的卜式不计较,干脆大手一挥,把父亲名下的大部分财产都留给了弟弟和母亲,自己仅带着一百多只羊分家另过。当时邻居朋友都笑话卜式傻,但分家没几年,卜式就迅速发家,成了当地的畜牧业大户,他名下的牛羊多达上千头,而且还买了大宅子,成为河南当地有名的富户。
卜式是怎么发家的,当时的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只有河南当地的记录中有一些说法。一是卜式在牛羊的饲养上很有技巧,特别是对草料的配比和饲养时机的把握,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的牛羊比其他商户的长得快,更膘肥体壮,因此求购者云集。另外一条,就是卜式的经营方式很有意思,当时的牛羊交易,一般都是现款现付,一手交钱,一手交羊,卜式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买卖的时候,首创了后付费政策,即前来求购的商户,如果手中的钱不够,可以先行支付一部分,余下的部分在之后补足,附带的条件是,按照滞后支付的日期,额外加付相应的利息。
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有限的自耕农家庭,卜式更推出了“白给”政策,即前来求购的普通农户,可以不支付一分钱就带走牛羊,然后在年尾偿还欠款并交付利息。如此一来,虽然卜式的牛羊价格比其他人要高得多,但是大部分人都买得起,客户自然比其他人多,发展的速度也极其快。到了公元前122年左右,卜式的畜牧产业已经是河南当地最大的,俨然一方富豪。
卜式的人生虽然简单,但是他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即养民思路。在他一生的各种奏章中,疾呼最多的,就是国家要还富于民、藏富于民,即用国家的经济储备,给予老百姓充足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收入的增加。他的这些理论,当时不被汉武帝所接受,终其一生,汉武帝只是把他当作一个爱国的楷模。
但是在他的身后,特别是两汉之后,他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统治者所采纳,比如北宋王安石改革中的青苗法,就是脱胎于此,而明朝的优老之礼等福利政策,也与卜式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说过,从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打败匈奴后,战祸连年的汉帝国其实面临着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然而在桑弘羊和卜式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面前,志在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却选择了前者。如果他可以重新再选择一次,汉朝最后平灭匈奴的进程,也许会顺利得多,历史恐怕也就是另一个写法了。
●●●
强大的汉朝依然没有逃过盛极而衰的“魔咒”,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东汉末年的政治形势,那就是“一锅粥”。
“一锅粥”的特点就是乱,中原大地,大江南北,来来回回地打。先有黄巾军暴乱,后又有军阀混战。朝堂内部也不消停,宦官和外戚势力轮流坐庄,相互夺权,甚至大力拉拢门阀支持自己。拉拢的结果,就是拉来了叛乱的董卓,造成了新一轮的暴乱。
从东汉王朝汉桓帝、汉灵帝两代皇帝开始,整个东汉的政局,从朝堂到战场,就是打来打去打成一锅粥。宦官想着压倒外戚,外戚想着压倒宦官,军阀要么想着割据自立,要么想着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于文臣们,有气节的当然不少,但是更多的人想的,却是能够找一个好主子,保命外带保住富贵的生活。汉朝的历史便在这般乱哄哄的纷争中走向了终结,令后人无限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