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诗集

【诗词】寂寞沙洲孤鸿影,寒枝捡尽哪堪栖?

2016-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微物敢齐肩

寂寞沙洲孤鸿影,寒枝捡尽哪堪栖? ――浅谈苏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局作》 我一直喜欢苏轼,世人喜称东坡,以表喜爱之情。我则爱叫苏子,仿佛以之为友。

确实,一直以来,他都以一个友人的身份在我的思想中存在。每每孤独彷徨,忆及苏子,就会重拾已经遗忘的豁达洒脱――那是一种精神,一种士大夫的豪气,一种落寞而不落魄的无奈,一种悲壮但不悲凄的洒脱。

这首词,初读在初中,尚且年幼,只感其词韵;二读在高中,已近弱冠,略通其悲怀;再读是如今,初涉人世,竟有万般感慨!

这首词传为苏子初贬黄州定慧院,任团练副使时所作。乌台诗案余寒未尽,又遭此颠簸,从朝堂的高地一落千丈。说人生逆境实不为过。苏子虽把一家人安顿的十分妥当,可是心里自然是有无数苦闷和孤寂无处诉说。无处诉说就只好交给笔尖,交给诗词。所以此词读来会觉几分凄凉悲寂,可是细细玩味,却可悟出一点点什么微妙的东西,让人心里突然一惊,宛如被一枚细小的刺轻轻扎到。

读毕全词,合卷冥思,会有两个形象特别突出――一个幽人,一只孤鸿。幽人是“我”,是孤独的词人,在夜深时分,踱步院中,见缺角的弯月仿佛挂在梧桐枝头。夜更深,滴漏已尽,世界陷入沉寂。我在这寂静中孤单徘徊,宛如一只孤苦的飞鸿。心里怎样的一种苦涩啊?无人相知,无处排解,我就像那只飞鸿,惊起回头,在一片寒冷苦闷中绕树三匝,拣尽寒枝却无处安身,只好栖息于寂寞空旷的沙洲,聊度此夜。

词人将这两个形象――幽人和孤鸿,精巧而细致地结合在一起——幽人是孤鸿,孤鸿是幽人,别有一种庄周梦蝶,物我合一的境界。然而我们无需将二者分清,因为孤鸿就是幽人,就是遭遇了苦难,孤寂无依的词人。我们从这个意象中,看到了苏子心中的悲寂苦闷,又同时恰恰由于孤鸿,看到了他苦难之中的旷达,那种高旷洒脱,绝去俗尘的道家气度,以及一种生如孤鸿,何计东西的佛性禅悟。

具体来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句,为写景,用笔精当,用字凝练,让人惊叹。“缺”,“疏”二字,道出景致的独特――月缺,叶疏。二者结合,使此景显出残缺之美;漏断,人静,又从空间上拉出一幅沉寂的背景。氛围是悲寂的,境界是孤高的。为幽人与孤鸿的出场设置了最合适的铺垫。接着自然出现:“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万物寂静,幽人独来独往、心事浩茫。随即由“幽人”而孤鸿,飘渺不定,形单影只。两个意象相互对应契合,“幽人”即孤鸿,既是实写,又经由人鸟的对应嫁接,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和孤苦零丁。物我同一,使孤独的形象加感人,有种象征性的诗意。

而飘渺孤鸿,很易让人联想《与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诗句。这里苏子也有那样的一番思索,一种如飞鸿般孤高绝俗的出世精神。且不多言。 上阙写景,引出幽人与孤鸿,极言环境之幽静,人心之苦闷。下阙则将人与孤鸿交合更紧,借孤鸿抒情,借鸿飞感怀。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此处词人直言孤寂心境。惊起,回头,两个动作宛如电影特写。而孤独之时则会四顾,回头寻觅,却发现无人明白,孤独无处排解,空虚里,平添更多孤独。所谓孤苦难耐,知音何在?情何以堪?是谓人精神之极度苦闷。这句又有人解作描写孤鸿,实际物已成人,人已成鸿,二者皆可,只是其孤闷之情不变。

末句再添一种无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处又着笔于孤鸿,将镜头切换到孤鸿身上。拣尽寒枝不肯栖息,我孤寂难解,你无处安身!你只好落宿沙洲,寂寞荒冷,度过如此漫漫寒夜。而我的精神也无奈无依,宿居于同样凄冷的天地。词人以象征手法,写飞鸿怀抱幽恨,寻求宿处,实则为自身写照。苏子彼时被贬黄州,身处孤寂处境,但心境又高洁自许、不愿为俗尘所累。此处可谓匠心独运。词人与孤鸿,通过短短几句话就融为一体,自己的主观感情此刻被对象化,艺术技巧可谓高超。

在苏子的诸多词中,像这样落寞孤寂,抒发心中痛楚孤独的词,并不多见。在大多数人看来,他的词一定是要关西大汉,挚铁板铜牙高声喝唱才对;他的人则一定应竹仗芒鞋,闲听斜雨,或者也该举杯对月,高唱“大江东去,千古风流……”可是他的仕途坎坷,颠沛流离,哪里不会有凄苦之情?

不了解的人会看见这些冷色调的小词时觉得过于悲凉,比如此词,初读确会被它的悲哀凄苦抓住,而再读,再悟,伏卷深思,则会看到一片悲寂里有一种旷达,一片沙洲上有一簇火堆。那是身处逆境中的苏子在面向自身的探索中,悟出的一种禅明――人生自是有悲苦,却应如孤鸿,把孤单,转变为一种姿态,一种傲世独立,超然洒脱的姿态。

黄庭坚赞美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不愧是苏子的学生兼挚友,能从这小词里看出大气象,看出如同那“也无风雨也无晴”般的禅悟。

在某些程度上,苏子的此词,用笔是成熟的。是在经受了磨难后吟唱出的人世体悟。他的许多豪放词给人以心灵的鼓舞,使人顿生豪情,而这首词,给我们的是心灵深处的微颤,是一种恒久的精神震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