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你的痛苦,世界并不在意

2016-08-06  本文已影响12人  不喜早睡

我有一个理解力欠缺,却十分努力的同事。通常这样的人,是很吸引人的,因为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正能量,可我们却并不怎么喜欢她。我时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明明她没做错事,却这么不招人待见。

一天下午,她突然恐惧地跑向店长,说入错了单子,整个订单需要重新做。其实这件事的后果并不严重,不过是费些时间重做就好,我们也不以为意。
待事情妥善解决之后,她捂着胸口说:“我刚才没留神听到客人说话,录入错了真是不好意思。”,我们都明白,繁忙时期出错是挺正常的事情,只要能解决费些时间不是问题,于是安慰她:“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了。”。
晚饭时,一个同事提到附近一家小食店因为上了新品,每天都大排长龙。她看了我们一眼然后说:“那不是每天都很忙?忙的时候最容易出错了,我今天就是因为人太多了,有很着急所以才录错了订单…”,她用双手捂住胸口,低头闭眼一副虔诚的样子,又小声地接了一句:“真是不好意思。”。
因为她突然转移的话题,让我们一时间有点懵,气氛也徒然变得尴尬。其他同事面面相觑,反应过来之后安慰她:“没关系,没关系,下次注意就行了,没事的。”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停歇,那天下午,每一个同事,都以不同的姿势,从她的口中听到了一个以“附近有家小食店上新,每天都大排场龙”为开场白,关于她是为何录错订单的故事。
一开始,大家还是耐心地听着,安慰她开导她,但三四次之后,便不想理会,只是淡淡地回几句,到最后甚至不耐烦地回答:“这件事不要再说了!”。

那时候我才知道,我们之所以不喜欢她,是因为她总在反复提及自己的无辜,试图让别人理解她的痛苦,而不是做些什么去弥补。

无独有偶,在相同境况下,我的朋友大A则是另外一种风格——从来不随意袒露自己的困难。或许是因为从小独立,她养成了“有问题都想着自己先处理,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的思维模式。
大学时,我和她曾在一个小组里做过报告。一次,因为她数据引用错误,导致我们整个组的结论出现偏差,当时距离提交报告还有不到三天,但是第二天她就把修正后的数据和结论发给我们,进行最后检查。
事后我问她为什么不告诉我们,或是让我们帮忙的时候,她说:“我当然应该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努力弥补过失,不拖慢小组进度才是分工的意义吧?”
当我和她说起这个同事时,她说:“我觉得不断和别人强调自己的委屈,就如同一个博同情引人注意的小孩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别人不可能完全理解你。世界上每天那么多事情发生,它哪里有时间管你是怎么想的?与其用这精力去诉苦,倒不如多读几页书,多看几部电影。”。
到这儿,我似乎突然明白为什么大A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有好人缘。

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委屈,被老板批评,被伴侣误会,被别人中伤,被客户奚落……我们都希望通过让别人了解我们的痛苦的方式,好在工作、生活的失误里放我们一马。只是,世界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没人有义务去理解、原谅,甚至关爱他人。

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团队,并不需要一个重复自己的委屈的人物。也许一开始别人会同情,可是次数多了,就会变成厌恶。

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个人的痛苦其实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因为经历不同,不可能完全理解别人,这种不被理解的失落感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甚至孤独。

《岛上书店》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一个人的生命只有那么长,不可能亲身体验所有的可能,但胸怀和见识却是需要体验去累积的。当我们阅读他人的生活,自己的世界就多了一个故事,多了一个预见。

很多事情看不开,是因为所处的维度不够,就好像现在回忆起曾经那些撕心裂肺的往事的时候,觉得也不过如此。

痛苦到了极致的时候,总会觉得世界抛弃了自己,殊不知世界它老人家并不在意你的痛苦。但当你看的多了,想的多了,做的多了,变得足够强大的时候,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