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更1264‖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升
简更1264‖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升
文‖张爱敏
五月二十四日,我终于赶在河南杏坛网研社语文组研讨前两个小时完成了对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行路难(其一)》的解读,回眸五千余字的稿子,感慨万千:不逼自己一把,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力。这个周末,真的好累!但能在研讨之前完成预定任务,累并快乐着。
八点,准时坐在电脑前。本次研讨由苏晓菊老师主持,也许是各种因素吧,研讨成了主持人的专场,没有互动,唯有主持人把各位老师的解读文稿一一贴出来。我边浏览边敲下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态度。
主持人把提交的稿子发布完毕后,邀请我做点评,我考虑时间关系,也考虑现场情况,先把自己的解读稿子链接发到群里。
接着把刚才敲出的心得体会发到群里共享:
苏晓菊老师以“穿插手法解读《行路难》的丰厚之美”为切入点,从两次背景资料、两次教学活动、两次微型讲座的穿插详实地解读了《行路难》的丰厚之美;
张萍老师以“巧妙穿插,增加诗歌教学的厚度”为角度的解读与苏晓菊老师不谋而合,也关注到了教学设计中的“穿插”之环节,但她还紧扣一个“巧”字,对穿插引进做了进一步解读,如穿插引进之和谐、间隔、适度等,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余老师丰厚的底蕴与智慧;
魏晓芳老师以板块设计为线索,紧扣两个学习活动,以“深进去,跳出来”为关键词解读《行路难》,阐释古诗词教学的丰厚之美,从提炼词语入手,由通假字到实词再到雅词,设计之雅致跃然纸上。同时,在“感受美句”的环节,走一步,再走一步,释词,译句,赏读,迭代升级,思维在深入。特别是余老师对写作手法及时点拨,以及微型讲座的渗透,正是其课堂丰美之呈现。
杨丽红老师更是独具慧眼,以“小洞天里大乾坤”感悟到课例体现其语文的深度、广度与美感。两个学习活动: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配以《警句,让诗文生辉》的讲座。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配以《用典,以传情达意》的微型讲座。化解了难点,凸显了重点,可谓是水到渠成。再次顿悟:教学内容充实、有深度,教师的语言是雅致的、精准的,都源于执教者对文本的解读力,对教材的优化力,以及对课堂设计的艺术力。
蔡欣欣老师则从课堂导入、精心导读、积累丰富、板块设计等角度来解读古诗词教学内容的丰厚之美。再一次让我们体悟到潜心文本,用好教材,就要从简化、优化、美化、细化、深化的角度来斟酌考虑文本的运用与利用。
颜宝玲老师则从余老师“读后教薄”的功力入手,从清晰的课堂活动、丰厚的学识背景两个角度要赏析余老师的点评语言之雅致,微型讲座之增辉。
朱小四老师从积累丰富、设计精美、师生互动等三个角度解读其课堂教学内容之丰美。再一次揭示了课堂教学的丰厚,一是活动形式丰富,二是学生积累丰富。有齐读、吟读、说读、微讲座,还有练笔和背诵。
庞国香老师也从背景资料补充,教师讲解、朗读指导以及微型讲座等角度来解读其教学内容之丰美。
小伙伴的用心、用情、用力的解读文稿,字斟句酌,受益匪浅。特别是欣欣老师的解读,已经在知网发表了。
最后敲出五句话与小伙伴共勉:
第一,熟读课标,学以致用,它就像导航,引领我们向着古诗词教学深处漫溯;
第二,沉潜文本,知人论世,读厚教材,立足学情,方能深入浅出;
第三,教师素养,底蕴积淀,文学文化,了如指掌;词句积累,吟诵训练,审美赏析,清晰明了;
第四,有实力,有审美,有创新,有慧心,如此课堂,才能真正落实“实、新、美、活、丰”;
第五,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文本解读是功力;教学设计是能力;务实创新是源源不竭的动力。
正如晓菊老师所言:扎实的学问背景、丰厚的学养底蕴,是语文老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只有开始,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