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六)

2019-07-20  本文已影响2人  悟庄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接着上面的话,这里再申明一下。

“大道不称”,因此,怎样使道昭然明白,实则都已离道甚远。如同前面庄子讲过的:“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三”就不是道了,只是我们知见的“想当然”。道要怎么样才能让人明白,这要靠体悟,道是修成的,不是从书本当中看来的,也不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

“言辩而不及”,“不及”就是还没有到,争辩的双方都有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言辞越来越激烈,最后则是“过”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过江东,在东吴舌战群儒,批评那些江东读书人是“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所以说,会讲的不如会做的。毛主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政者必须不耻下问,要下问于人民,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六)

“仁”如果是有一定标准、有主观取舍,那就无法成就他人。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都是有局限的,只适用于小部分人,在那个标准以外的人,就“非我族类”。孔孟的理想是“王道”,但是今天这个世界,其实到处是在行“霸道”。我们看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其中就包含有“能仁”的意义,佛陀的仁爱是普遍于万物、周遍法界的。在佛的眼里,没有善恶,只有平等。这个平等是绝对的,不是世间讲分别的“平等”。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儒家是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只有这样的心量,才称得上叫“仁者”。

清廉太过,会让人产生怀疑。有一句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卑下时。”王莽年轻时候,舆论对他的评价很好,可谁知道,他却做了篡汉的贼子。这件事警醒我们,要学会识人知人,不要被假相、被那些伪装给蒙蔽了。不仅仅要察其言,还要观其行,观其志,待人、处事、应物,要用智慧去观照。智慧是怎么生出来的?靠定,定是由戒而来。戒是什么?就是“知止”。道家讲“止于不知”,不要去知道太多,所谓“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保持谦德,但是不要故作姿态,给人以虚伪的印象。

好勇斗狠的匹夫行径,难以成就大事。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忍辱不是为了偷生,而是成就自己德行的途径。宽容的人不会去计较一些尺短寸长、鸡毛蒜皮,要担当大事,靠的是心量、见识。鹏鸟志在千里,岂会介意蜩鸠讪笑?何谓大事?佛教将生死看作人生最大之事,教行人时时把“死”字挂在额头,因此上,得失都不足忧虑。但是,学佛千万不要只学个“一心向死”,把自己搞得面有菜色,这不是诸佛所教。佛法在世间,须要在利益众生、庄严国土上成就。这一点,今天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没有将佛教的真精神显扬于世,这就失去了一个合格的佛弟子的责任,这实在是末法时代显露出来的衰相。

上面这五者,就是道、辩、仁、廉、勇,实际要讲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道。这五者本来是圆融的,可是人们却使得圆融的妙法,变得有了方隅。圆表示灵活,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圆融无碍的,彼此间并行而不悖。好像都市夜晚的霓虹灯,五颜六色,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辉。方形就有棱角,会格格不入,这都是人的我、法二执造成的。执着在“我”上面,因而自是非他,彼此都是方的,便不能圆融,而是互为妨碍。四川人形容头脑不灵光,不知变通的人,叫“方脑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切法都是圆的,一切法都是佛法,也都是庄子,只有通达无碍,才能活学活用。有门户之见的人,说明他思想肤浅、狭隘,心量太小,嫉妒和障碍别人,这种事在佛门里很多。所以,“道昭而不道”,真正的智者不屑于在口舌上辩解,唯有默然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