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月竹鸣独家收藏重温经典

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74

2025-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74

由生死之辩,庄子进而讨论现实之境和梦境之间的关系。按照庄子的理解,现实之境和非现实的梦境之间的界限是很难确定的,自以为在现实之中,实际上却可能尚处于梦境,梦与非梦、觉与非觉的区分往往无法确切地断定。

庄子以一些具体的事例,包括反差非常强烈的情形,来说明这一问题,如梦中或许处于哭泣的悲惨之境,但早上起来却可能兴致勃勃地围猎。梦和非梦、觉和非觉之间差异的相对意义,与庄子“齐物”、破除对待的主旨无疑具有一致性:以“齐物”为视域,不仅事物之间和是非之间的差异可以加以超越,而且梦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也同样可以加以消解。

从以上前提出发,在逻辑上便可能引出如下结论,即现实的人生和梦境并无根本区别,也可以说,人生如梦。进而言之,既然现实人生类似梦境,那么,似乎也不必对人的现实存在过程过于执着和认真。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庄子又肯定,“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亦即没有完全否定“大觉”。一般人往往自以为“觉”,而实际上却依然在梦中,一旦达到“大觉”的境界,则可以判断现实到底是梦还是非梦,从这一意义上说,梦和非梦又并不完全无法判定。

当然,达到“大觉”这一层面是不容易的,这一形态的存在与庄子前面提到的“至人”、“圣人”的境界相联系:从人格之境说,“大觉者”也就是有达到智慧境界者,唯有真正获得以道为内容的智慧,才能判断梦、觉之别。后面“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中的“大圣”,便与以上人格形态相联系:“大圣”即“大觉”,其智慧之境,使之能够判断觉与非觉之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